女人一生最高級的自律是少管閒事:私事少管,閒事少理,舊事少翻

人與人的相處非常微妙。
既要時常聯繫,不過分疏遠關係;又要掌握分寸,保持適當的距離。
《醒世恆言》裡有這麼一句:
“話不投機莫多言,事不關己休多管。”
女人這一生,經營好自己的生活,已是不易。
至於別人的生活,是一地雞毛也好,是光鮮亮麗也罷,都不需要我們費神操心。
聰明的女人一定要明白:
多管閒事,惹人厭煩;少管閒事,悅納自己。
私事少管,是尊重
去年,微博上有個“勸分800次最終參加了婚禮”的話題上了熱搜。
視頻裡,三個女孩手足無措、一臉尷尬的坐在席間,與周圍的熱鬧景象格格不入。
話題很快聚集了1.2億人圍觀,1萬多人表示共鳴。
評論區有個高讚留言:
“真實,不過我現在已經懶得勸了,生死有命,因果在人,愛咋咋地。”
老話說:
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”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是為對方好,不忍眼睜睜看著朋友跳入火坑。
卻忽視了,善意的提醒無論如何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。
現實中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一位女網友@王思忱,講過自己的故事。
曾有個關係不錯的女性朋友,交往了一個遊手好閒、不務正業的男朋友。
對方不上進也就罷了,最可氣的是還有暴力傾向,每次吵架後女人都一身傷痕。
身為好友,自己看不下去勸說兩人分手,女人說得斬釘截鐵,可哭哭鬧鬧沒幾天就跟男朋友和好了。
到最後,自己反被責怪多管閒事,跟朋友的關係一度降到冰點。
傅首爾曾經在《奇葩說》裡說:
“世界上什麼人都有,當你能夠豁達地面對他們,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,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。”
女人的情感相對於男性來說,更加感性。
很多時候情緒上頭,就會抑制不住的想要替朋友打抱不平。
對方領情還好,最怕的是事後翻臉,落得一個“好心沒好報”的下場。
喬治·戴德在《自我邊界》裡說:
“所謂邊界,就是讓你的事歸你,我的事歸我。”
在人際交往中,女人一定要記住:最好的相處之道是熟不踰矩。
就算是關係要好的朋友,也要保留界限。
別人想讓你幫忙的,Ta自己會主動傾訴,全盤托出;
不想讓你插手的,乾脆就不要管,更不要打著“為你好”的旗號替對方做主。
遠近相安,親疏有別,行為有度。
這樣別人感到舒適,自己也更加自在。
少管別人的私事,擺正自己的位置,既是對他人的尊重,也是女人修養的體現。
閒事少理,是分寸
俗話說:
“一人不知一人苦,一家不知一家難。”
很多時候,女人活得太累,就是太操心親戚朋友的閒事。
不了解別人家的具體情況,就指指點點、橫加干涉。
那不是幫助,那是沒有分寸。
電視劇《心居》裡,就有這麼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。
姐姐顧清俞和弟弟顧磊相繼成家,本該各自經營自己的小日子,可顧清俞總是仗著姐姐的身份,隨意插手弟弟的家事。
因為看弟媳不順眼,顧清俞不是提醒弟弟提防枕邊人,就是在鄰里面前亂嚼舌根。
終於有一天,矛盾激化,悲劇發生。
弟媳在又一次聽到“挑撥離間”的話後奪門而出,顧磊擔心妻子急忙追出去,卻意外摔倒去世。
本來還能勉強坐在一桌吃飯的親戚,徹底撕破臉皮,親人變仇人。
狄更斯說:
“最好的禮貌,就是不多管閒事。”
少管別人的閒事,不是不近人情,也不是忘本負義。
而是保留立場,掌握分寸,如此才能各自安好。
我們都遇見過多管閒事的親戚,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:
總覺得自己是對的,你不听就是不識好歹。
小到穿衣吃飯、頭疼腦熱,大到職業選擇、擇偶標準、孩子上學……就沒有他們不過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