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低谷:閉嘴不抱怨、關門靜心等待、敢於歸零成敗

至此,曾國藩被冷落在了一旁,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湘軍被別人用著,飛黃騰達也都屬於別人,曾國藩鬱鬱寡歡。
低谷已至,但再焦慮也無濟於事,曾國藩只好尋求解法。
後來他得到一位道長的良方,這良方正是《道德經》。
於是曾國藩關門靜心讀書,借遠離官場時潛心修煉,頓悟了官場上的大柔非柔,至剛無剛。
這次低谷期的等待,曾國藩一等就是1年零5個月。
但好運不會辜負耐心又上進的人,閉關讀書的他,終於等來了重新出山的機會。
曾國藩辭職的次年,浙江福建一帶戰事吃緊,皇帝急詔曾國藩奪情出山。
重新歸來的曾國藩變得更加懂得為人處世之道,在官場上如魚得水,終於在咸豐十年,升任兩江總督。
人生,越是在看不到轉機時,越要留給心裡一片波瀾不驚。
即使前路一片曲折,仍要厚積薄發,靜待時機東山再起。
正如《獵場》的一句話:
“人生總會遇到高潮和低谷,進入低谷期,你要做的就是厚積薄發。”
人在低谷時,沉浸於焦慮之中反而會消耗自己。
只有關上浮躁的心門潛心修煉、靜心等待,新機會才會如約而至。
人在低谷期,要學會關上心門,靜心自渡,才會重新迎來更璀璨的人生。
在一檔綜藝上,張朝陽對著俞敏洪感嘆道:“我覺得低谷走出來很難,真的很難。”
俞敏洪雲淡風輕地回了句:
“我覺得倒不難,因為我習慣低谷。我跟正常人比,也許我更習慣一無所有。”
縱觀俞敏洪的一生,可謂是相當跌宕起伏,甚至精彩到被人翻拍成了電視劇。
他高考考了三次,才上了北大。
初到北大時,俞敏洪因為口音怪異,被同學排擠和嘲笑是“鄉下人”。
等臨近畢業時,由於經濟差距懸殊,別的同學都出國深造,只有俞敏洪因為沒錢而選擇留校工作。
結果在北大當上老師後,他因為開輔導班,被學校的高音喇叭連續通報了一星期,只好辭職創業。
在創業的過程中,他又被綁架、注射麻醉針,差點丟了性命。
為了拉業務,他去喝酒應酬,把自己喝進了ICU,搶救了5個小時。
等到一手創辦的新東方蒸蒸日上之時,又趕上了雙減,多年的戰果一夜間轟塌。
俞敏洪的人生中,低谷是主基調,但每當面對低谷,俞敏洪卻能從容地將一切歸零,接受自己一無所有的狀態。
有句話說得好:“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。”
杜鵑不會產在老鷹的窩裡面,因為鷹敢於面對懸崖,幼鷹在被母親推下懸崖後重獲新生。
人也是一樣,只有把一無所有當作常態,才能將遇到的坎坷危機,化為人生上升曲線的起拋點。
人生就是起起落落,只有允許自己有低谷期,並通過不斷學習來自我增值,才能迎接人生的下一個高點。
很喜歡一個詞叫不破不立。面對低谷,摧毀過去的成敗得失,將一切歸零,你才能重獲新生。
林清玄曾說過一句話:
“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,山谷的最低點,正是山的起點,
許多走入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,正是因為他們停在山腳哭泣的緣故。”
低谷期並不會永遠存在,它只是人生的一個嶄新的起點,如果我們只忙著在山腳哭泣,就永遠無法看到山頂的風采。
人在低谷,就該把低谷期,當做重新審視自己的絕佳機會,然後繼續砥礪前行,
畢竟已經在谷底了,那麼無論朝那裡走,都是上坡路。
只有在向上爬的過程中不抱怨、不墮落、不計較,我們才能重塑自己,甚至顛覆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