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頂級修養:知止才能不踰矩、知止才能不越界、知止才能不踩雷

可男孩第二天又來了,說他爸爸要把新刀叉保存好,來借舊的刀叉吃飯。
三毛不由得自嘲道:“我在沙漠的日子被他們弄得熱熱鬧鬧,再也無緣寂寞的滋味了。”
人與人相處,如果肆無忌憚地侵犯他人的邊界,只會讓人憎惡並疏離。
一位作家說:“人際交往,貴在:處處樹立一界限,事事斟酌一方寸。”
通過這個邊界,我們可以知道並會界定自己的行為,在雙方都能接受的安全區;
拿捏好方寸,我們才會在關係中近而不入,遠而不疏。
而一旦侵犯了彼此的界限,不僅自己也沒了回頭路,也會刺傷別人。
故而,交際的最好尺度便是學會知止,知止,才能不越界。
知見邊界,方能守好分寸;止步距險,才能進退得當。
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告誡世人:
“一切人世間的事物,財富、榮譽、權利,甚至快樂、痛苦等,皆有一定的尺度,超過這個尺度,就會招致毀滅。”
凡事有度,你能否把握好這個度,就在於能否知止而止。
在武漢市公務員招聘面試中,曾有這樣一道題目:
“如果懸崖邊上有一塊金子,讓你開車去拿,你認為離懸崖邊多遠最好?為什麼?”
眾多考生想破腦袋,把答案往如何拿到金子的方向上靠。
只有考生小陳回答:
“我會盡量遠離懸崖。懸崖邊上的金子是美麗的誘惑,去取就意味著冒風險。
把自己置身於懸崖之上,腳下是萬丈深淵。
我自知能力有限,可能金子沒有得到,人早已摔得損身碎骨。
所以倒不如克制住自己的貪婪,拒絕它的誘惑,遠離它。”
小陳答完,現場報以掌聲。自然,小陳是唯一一個高分通過面試的。
他的明智之處,就在於深諳“知止”要義。
何謂知止?
既知道自己能力有邊界,又能控制慾望限度,最關鍵的是能做到適時停下來,而不會貿然行動。
換言之,如果你不能夠承受那些風險,及時止損就是唯一的正確。
三國鼎立時期,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,就與他遇事“知止”的智慧和能力分不開。
每逢起兵打仗,或周旋於政治勢力,曹操最會審時度勢。
他一看形勢不對,就絕不戀戰、硬撐,而是見機而行、及時避險。
一次,他親自指揮進攻被蜀軍佔領的漢中,初戰告捷後,正在謀劃下步部署。
此時,大將司馬懿進言道:“曹公何不乘勝追擊、加緊進攻?趁勢一舉殲滅劉備的蜀漢政權。”
然而曹操卻說:“人最苦莫過於不知足,既已得隴右,何須再貪戀蜀漢?”
於是他見好就收,沒再再冒險攻打蜀。
而正因為遇事“知止”,曹操才得以維持住了政權優勢。
《道德經》有古訓:“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。”
所以知止,要能夠止損,事先設好止損線,一旦觸及,立即停止;
也要會止贏,在自我感覺很厲害,高歌猛進之時,尤特別需要警惕克制貪婪。
凡事留有餘地,知行知止、知止而行,一生便不會因不恰當的行為而踩雷入坑。
中國漢字博大精深,每一個字都是文化。
“止”字為“上”字加一豎,這一豎擋在前面,好像一堵牆,看似是阻障,實則為界域的標誌,也像徵秩序和規範。
這像是在啟發我們,人生之路,不能只知道上進、進取,還要知道止則當止。
國學大師曾仕強也講過:
“《易經》中64卦都在講知止這個道理,因為吉凶悔吝就是'止'的變相結果。做到知止才能有吉,也才能無咎。”
知止於應“止”之時,而後才能指向光明行。
故而,人生之路,道阻且長,知止才能行得踏實、順當。
點個「在看」 ,知止,人生處處有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