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:父母有病,孩子吃藥

哪怕等到她成年之後,這種控制也從未停止。
有一次,蔣靜瞞著媽媽,和朋友去玩架子鼓,媽媽發現後,憤怒地把鼓槌扔在地上:
“你要做個乖乖女,遠離這些穿著不三不四、披頭散發的朋友!”
“我讓你敲架子鼓了嗎?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,你做什麼都得告訴我!”
媽媽的強勢,壓迫得蔣靜喘不過氣來,她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。
《別等孩子長大了,才後悔你現在做的太多》一書中指出:
孩子身上的每一個問題,都是父母某個問題的折射。
一個暴力十足、心理扭曲的孩子,背後一定站著同樣崇尚暴力、脾氣暴躁的父母。
一個抑鬱、悲觀的孩子,背後一定有著高期待、愛控制的父母。
可悲的是,當孩子出現問題時,多少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,對自己的錯誤卻毫無察覺。
韓國教育專家李柳南,在《媽媽的悔過書》中寫下了自己近10年的心路歷程。
她的一雙兒女,從小就聰慧優秀,成績名列前茅。
然而,當一切朝著美好方向發展時,兒女卻先後提出了退學。
兒子每天待在家裡玩遊戲、看電視、睡覺,患上了嚴重的社交障礙症。
女兒也把自己關在房裡,把頭髮剃光,撕毀衣服和書籍。
當她崩潰地質問“你們為什麼變成這樣”時,孩子們歇斯底里對她怒吼:
“都是因為你!你還搞不清楚嗎?誰叫你這樣把我們養大的?都是你自己喜歡!你從來都不問我們要什麼,只想到你自己。”
李柳南這才對自己從前的所作所為後悔莫及。
在她的眼裡,孩子的成績排名是重中之重。
為了備戰中考,她把兩個孩子送去了遠在郊區的全日制補習班,孩子每天五點起床,晚上學到十二點;
女兒有段時間喜歡漫畫,她擅自闖進女兒的房間,搜出十多本漫畫書,把女兒痛罵了一頓。
她的強勢,將自己最愛的孩子生生地逼成了仇人。
於是她下定決心做出改變,不再強迫孩子。
她鼓勵女兒學起了糕點烘焙,支持兒子去音樂課堂打架子鼓。
經歷了痛苦的反思與蛻變,兩個孩子也被慢慢療愈。
最後女兒考上了國際知名大學,兒子也順利完成學業。
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時,最該反思的,不是孩子,而是父母。
只有父母認清自己、改變自己,才能真正拯救孩子。
連雲港15歲的男孩小唐,叛逆、厭學,經常在學校惹事生非。
每次被叫家長,父親老唐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兒子暴打一頓。
這讓男孩越發叛逆,父子關係岌岌可危。
後來,老唐決定讓兒子休學一段時間,帶他去騎行。
他們從連雲港出發,一路途經了安徽、湖北、陝西、西藏等地,騎了近9千公里。
日夜相伴的七個月中,父子倆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,也重新認識了彼此。
在父親的眼中,兒子很能吃苦,面對困難,毫不退縮。
而在兒子的眼中,父親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冰冷,而是有自己溫情和細心的一面。
旅途中,老唐不斷調整著自己和兒子的相處方式,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。
他終於明白,兒子叛逆厭學,更多的是自己的問題。
是自己忙著賺錢忽視了孩子;也是自己動不動就打罵的粗暴教育方式,加重了孩子的叛逆。
在這一趟旅途中,小唐在父親的影響下,慢慢愛上了讀書,決定回去要好好學習。
這個世界上,有兩類父母:
一類是“吃老本型”父母 ,他們使用過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,孩子表現不好,他們通常只會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;
另一類是“自省型”父母 ,他們會去探索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,假如孩子表現不好,他們會反思,然後尋找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。
育兒是一場不斷自省的修行,養的是孩子,修的是自己。
白岩松曾說過:“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,不是怎麼教育孩子,而是怎麼當父母。”
自以為是的家長,只會試圖控制孩子,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淵。
有智慧的父母,通過改變自己,去治愈孩子、重塑親子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