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中年,最好的養生方式

心若悲觀,吸引來的不是疾病,就是災禍。
而心中常樂,才能遠離病痛折磨,戰勝一切艱難與挫折。
季羨林先生的《過好這一生》裡,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。
他從小生活貧苦,沒有多少營養攝入,成年後更是四處流離,身體留下了很多病根。
有一回,季羨林生了一場大病,上吐下瀉,渾身疼痛,換做常人早已不堪忍受。
但生病對於季老來說,屬於家常便飯,哪怕症狀如此嚴重,他也認為自己得的不過是癬疥之疾。
醫生在治療過程中,很多次都覺得無力回天,季老卻始終面帶微笑,表情也是一派祥和。
在醫院的46天裡,季老一有時間就拉著朋友談天說地。
空閒下來的時候,還喜歡把當日的所見所聞寫成日記。
整個治療的過程,季老心情明朗,心態怡然,絲毫沒有面對生死的危機感。
最終,季老成功渡過了這次難關,連醫生都讚嘆:真是生命的奇蹟!
俗話說:心寬一寸,病退一丈。
心就彷若一個容器,裝滿喜樂,病痛就無處可藏。
以清淨心看世界,以歡喜心過生活。
養一份好心態,就是對抗疾病最好的靈丹妙藥。
3
語常善
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曾注意到這樣的現象:
有些人工作遇到不順,一有難題就找同事抱怨,結果問題得不到解決,越發內耗焦慮;
有些人周身縈繞怨氣,稍不稱心就指責旁人,結果負能量影響身體,體檢一路紅燈。
有些人總覺得生活不如意,整日唉聲嘆氣,遇事只會罵人,最後精神日漸萎靡,人也形同枯槁。
中國有句古話: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
語言本質是一種能量,一個人說什麼樣的語言,就擁有怎樣的能量場。
生命若被惡語的負能量包圍,久而久之,損害的是自己的身體。
而口吐善言之人,不僅能傳遞溫暖的能量,也能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,滋養自己的身心。
民國的文人之中,胡適就是難得的語善之人。
他一生說話和氣,從不出口傷人,就算別人對他言辭刻薄,他也不會怨懟。
當年,他與陳獨秀結交,兩人雖志同道合,但經常在一些意見上出現分歧。
陳獨秀性子直接,經常口不擇言,從而與胡適發生爭吵。
胡適也不生氣,等陳獨秀發洩完了,才語氣平和地進行接下來的談話。
新文化運動時,魯迅與胡適意見不合,說話時難免言辭犀利。
但胡適卻十分尊敬魯迅,為表敬愛之情,還特地寫了一封長信:
生平對於君家昆弟,只有最誠意的敬愛,種種疏隔和人事變遷,此意始終不減分毫。
胡適的善語不僅體現在朋友身上,對於陌生人他也常常寬慰鼓勵,以至於當時在北京,很多人都稱他為:我的朋友胡適之。
溫厚平和的性格,讓胡適無論何時都能保持良好的情緒,到了晚年,哪怕被貧苦的生活折磨,依然能精神鑠矍,容光煥發。
古醫家孟詵說:“若能保身養情者,常須善言莫離口。”
一句善良的話,於人,是恰如其分的溫暖,於己,是雨潤無聲的滋潤。
心懷善念,方能三思而後言,語含蓮香,一出口,便動人心弦。
人生下半場,多說善言,多行善舉,就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。
▽
常言道:“人無長壽之意識,必無健康之身體。”
想要後半生活得健康快樂,首先要培養養生的意識。
用運動,去為身體鑄造一座城牆,抵禦病魔的挑釁;
用樂觀、善良的心態,修成一把保護傘,去屏蔽世間的紛擾。
當你身心都開始動起來,自然不怕衰老,不怕疾病,越過越年輕,越活越幸福。
點個贊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