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認知驅動》: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,依舊過不好這一生

《認知驅動》: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,依舊過不好這一生
value101 2023-11-08 檢舉

「你是不是那種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人?只幹最簡單的事,碰上難題就繞過去,就像週嶺老師說的那種,悶頭拉車卻不會看路的人。”

被如此一問,這位讀者也只能承認,自己這些年,的確是一直在蠻幹。

你看,當一個人習慣了手腳走在腦子前面,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驢子。

直到耗盡精力與時間,才驟然發覺,自己一直在吃力地原地轉圈。

白岩松老師曾感​​慨:愚蠢又勤奮的人最糟糕。

不經思考的行動,是對自己的消耗;缺乏認知驅動的生活,是對生命的浪費。

別再讓自己的辛勞,成為成長的反作用力。

開啟思考與行動的雙驅模式,才能從根上終結瞎忙的惡性循環。

 

3

人最有效率的成長

離不開認知驅動

在書裡,作者談起自己的經驗。

他從2017年兼職寫作,僅僅三年後,就出版了暢銷書《認知覺醒》,並大獲成功。

他非專業出身,也非天賦異禀,能脫穎而出,全然是因為他獲悉了一種「成事心法」——認知驅動法。

我將此法,提煉出以下三種驅動力:

 

1. 方法驅動,令你事半功倍。

作者認識一個頂級大廚,年紀輕輕,就實現了財富自由。

這位大廚,從入行第一天起,就不像其他人那樣,只學顛勺炒菜,而是花大量精力研製特色菜品。

而後,他以「秘方」入股,加盟連鎖飯店,享有股利分紅。

網路時代到來,他又製作了特色菜教學視頻,在直播間銷售。

如今,就算什麼事都不做,他每年都有固定的幾百萬收入。

而其他同行呢,仍守著炙熱的鍋台,累死累活地賺那點薪水。

大廚說:這是我摸索出的適合自己的成功訣竅。

發現沒?講究做事方法的人,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
例如,你想寫作變現,就要運用「輸入+輸出」的方法,一邊閱讀積累,一邊多寫多練;

例如,你想美體健身,就要科學飲食搭配合理運動,根據自身狀況制定健身計畫。

書中提到:成大事者,必須擺脫盲目的毅力支撐,以科學的方法驅動。

否則,就會陷入蠻幹傻幹,徒勞無功的境地。

 

2. 目標驅動,令你做事有後勁。

作者在取得一點成績後,也曾經一度迷惘。幹什麼都沒意思,整個人非常懈怠。

這時,身為同行的李笑來給了他靈魂一問: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?

他靜下心來想了一下,起初,是為了多賺一點錢,博一點名氣。

但自己最想要的,其實是對他人的影響力,能實際幫助別人。

當確定了「利他」這個目標,他忽然有了幹勁,開始用文字為大家解惑。

如今,他在寫作這條路上,已經堅持了10年,但仍不失熱情,後勁滿滿。

尼采說:人需要有一個追求,寧可追求虛無,也不能無所追求。

有所追求,人生的路,就有了熠熠生輝的燈塔。

目標越清晰,做起事來就越堅定,不會因挫折而放棄,因質疑而猶豫。

聚焦目標做事,才能踏平險阻,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難關。

 

3. 心態驅動,令你掌控人生。

在書裡,作者講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個習慣。

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前,都會找一個「捧場王」聊天。

這個人,不是行業大佬,也沒什麼真知灼見,只會說「你的決策,聽起來棒極了」。

眾人不解,覺得稻盛和夫這是自欺欺人,虛榮心作祟。殊不知,稻盛和夫這麼做,不過是為了調動自己的正向心態。

每當他灰心喪誌之際,他就會不停地默念「這個決策棒極了」。

而積極的心理暗示,總是會給他源源不絕的力量。

書中提到,一個好心態,可以讓人從渾渾噩噩轉而擁有強烈的嚮往。

就像心理學上的“安慰劑效應”,你相信未來會好,一切就會變得更好。

 

4

有人評價《認知驅動》,是一本堪稱經典的「方法論手冊」。

其中的每一個建議,都可能成為突然升起的啟明星,照亮你迷茫的前路。

書的最後,作者提出了一個「七年即一生」 的概念。

意思是,如果你從今天開始轉變,最多7年,就將收穫完全不一樣的人生。

選擇決定命運,認知決定選擇。

規劃路線,比努力奔跑重要,梯子搭對了牆,攀爬才有意義。

用認知做嚮導,我們才能一步一步走出邏輯閉環,擺脫低水準努力,突破思考局限,駛向更好的未來。
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