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不想上班的你:工作最好的狀態,是人事分離

那就是,想成事,就得先心思幹事。
他堅持做自己,賣貨的時候,穿插解讀莎士比亞,柏拉圖,蘇格拉底…
他話鋒幽默,金句頻出,漸漸有了自己的受眾,也一步步打開了事業局面。
董宇輝說:做事要有定力,心無旁騖,萬事可破。
而做到心無旁騖,我們必須戒掉自身情緒,排除他人幹擾。
職場經理人胡剛老師曾說:“突破職場困境的關鍵點,就是人事分離。”
只要把人事物分開,工作會容易很多,上班也不再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。
作家阿蘭‧德波頓,問過職場人一個問題: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麼?
大家的結論無非是:一是要有經濟報酬,二是要有成長價值。
這兩點,說到底和別人沒什麼關係,關鍵在自己能否創造價值,能否持續成長。
而價值和成長,只能透過具體的事來呈現。
《五維學習力》中,有個觀點。
聰明人,能夠把「我」和「我的行為」分開。
簡單來說,就是強者心裡全是事,弱者心裡全是我。
職場上的高手,每天想的都是解決問題。
只有糾纏於人的人,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。
其實,人事分離並不難,你只需要做好以下三點:
① 做事在前,情緒在後。
商業教練陳欣,剛下海那會,常吃閉門羹,被客戶輕視。
但他從不沉溺於失落的情緒,而是心態積極地主動做事。
上網課、跑客戶、做市場研究,參加社群活動,不給自己留一分時間鐘胡思亂想。
他在做事中迅速成長,不到五年時間,就把自己打造成了商圈的「超級個體」。
在著作《單幹》中,陳欣給年輕人一點建議:不管受多大委屈,先把事幹好。
以心情為導向,小麻煩變大麻煩,以目標為導向,天塹變通。
做事在前,情緒置後,才是職場上最有水準的處理方式。
② 有效溝通,拒絕內耗。
心理學上,有個著名的「公車實驗」。
如果人生是公車,你是司機,當上來一些咒罵你的乘客,你會怎麼做。
吵完才走,耽誤行程,忍氣吞聲,又太懦弱。
最好的做法,就是平復心緒,有效溝通,如果話不投機,再不予理會。
這一點,同樣適用於工作中。
與人產生摩擦,只顧生悶氣,胡想亂猜,一點用沒有。
倒不如本著解決問題的原則,擺事實講道理,嘗試開啟合作。
很多時候,積極有效的溝通,才是破解職場內耗的秘訣。
③ 少關注別人,多關注自己。
心理學家阿德勒,有個理論,叫課題分離。
意思是,與人交往,要分辨各自的課題。
例如,別人怎麼評價你,那是他的課題,怎麼做好事,是你課題。
例如,別人業績如何,和你並無關係,怎麼提升自己,才是你要考慮的。
再例如,別人刁難你、孤立你,那是他品行有失,而你怎麼突出重圍,是你的本事。
課題分離的本意,其實就是少關注別人,多關注自己。
工作中,精進自我,增長本領,遠比每天盯著別人的舉動,有用得多。
職場上,有一個被大家奉為寶典的卡瑞爾公式——
“預測最糟糕的狀況——調整好心態接受現狀——竭盡全力解決問題。”
發現沒,在處理問題這件事上,每一個環節,都需要我們去做具體的事。
我知道,職場上從來不缺各種人,我們很難不受其乾擾,不因其焦慮。
但越是如此,越要提醒自己,煩惱多源自於無用的關係,而不是事情本身。
假期即將結束,那就讓我們收拾心情,建立自己。
當你學會把力氣用在事情上,終會發現,工作中也自有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