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有多愛自己,要看他怎麼花錢

一個人有多愛自己,要看他怎麼花錢
value101 2023-11-13 檢舉

你沒有被滿足,不是因為你的需求不對,不是因為你不夠好,也不是因為我們不夠愛你。

而是一些客觀原因。

當父母不含敵意的拒絕時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「恰到好處的挫折」。

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之間的差別,就是養育者的態度。

如果這個態度是正面的,可消化的,對孩子來說,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。

經由這個挫折,孩子就理解了,並不是我所有的需求都會被滿足。

 

有時候我的父母也會拒絕我,但我知道,這不是我的錯。

如果我想要,我可以學習用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。

孩子可以在挫折體驗中表達自己的情緒,最終消化情緒,學習如何理解規則,耐受挫折。

相反,養育者帶著敵意的態度,「你可真煩人」「真拿你沒辦法」。

那麼即便最後父母滿足了孩子,還是會讓孩子體驗到深深的羞恥感:

我不配,我不值得。

這就會讓孩子留下創傷性的情緒體驗。

 

小時候沒被好好對待,怎麼辦

小小最近有了一個新的發現。

她一直不喜歡男友,因為一直覺得男友總是不重視自己,敷衍自己​​的需求。

有一次,她想買一件1000塊的衣服,問男友,我可以買這個嗎?

男友看了看衣服說,還蠻好看,很適合你呀,喜歡就買吧。

她又反覆問,真的要買嗎?

男友:想買就買唄,糾結啥呀,你自己買個衣服還用問我?

她開始發脾氣,我問你怎麼了?

男友愣了一會兒,走過去,抱住她,看著她的眼睛認真地說:

你當然可以買,也可以不買,你有這個自由,如果你希望我為你買,我也願意買給你。

我是想說,你不需要問我你可不可以買。

你不需要得到我的允許才能買這件衣服。

否則,她就不敢滿足自己。

因為在她的內心裡,有需求和滿足需求,都是羞恥的。

而這,也是需求不被好好對待的人的通病。

成年後的我們,其實完全可以重新學習照顧自己。

 

莎蘭漢考克在《權力關係課》中提到,可以從「需求」「邊界」 兩個維度來療癒。

首先,就是要確認並接納自己的需求。

很多人像小小一樣,總是覺得,我的需求,只有被別人善待了,才能證明它是合理的、可以存在的。

我需要別人來同意、允許我的需求存在。

但這是個誤區。

別人對我們的回應/滿足程度,跟我們需求的合理性無關。

跟我們自身的價值,更是兩回事。

要知道,生而為人,想成長,我們本身就會有很多很多的需要。

科胡特認為,每個人的心理存活都需要自體客體(可以簡單理解為環境或他人)回應。

我們對周遭環境的需求,是每個人心理存活和成長的基本營養。

例如,抖音女孩兒想買那條700元的裙子,她有讓自己變得光鮮亮麗的需求,不管網友說該買還是不該買,她的需求都沒錯。

你可能也有休息、刷劇、買買買的需求,不管別人或現實是否允許,你的這些慾望和需求,本身就合理。

你需要的就是看到和接納自己的需求。

 

例如你可以這樣做:

找一個安靜的時間,試著回憶那些需求沒被好好對待的時候,看到那個受傷的羞恥的無助的自己,溫柔地告訴自己:

嗯,你想要被關注。

是的,你想要被看見。

你想要吃很多好吃的,你想要得到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。

你想要被好好的照顧,想要很多很多的愛。

這些都是可以的。

無論別人怎麼對待我的需求,它們都不是可恥的。

透過這個練習,我們可以慢慢形成新的經驗組織原則:

我的需求是合理的,我不需要為我的需求感到羞恥。

而且,我可以決定是否滿足這些需求。

其次,劃清我們的價值與他人的反應之間的界線。

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羞恥感,往往時因為,我們覺得被拒絕就是自己價值低。

但其實,別人的反應無法證明我們的需求是否合理。

同樣的,外界反應也不能定義我們的價值。

 

怎麼才能更確定這一點呢?

我們需要找到並不斷確認自己的內在價值。

例如,你可以養成記錄自己「內在價值」的習慣。

常把想到的優點或價值點記錄下來:

“我很善良”“我擅長寫作”“我特別真誠”“我很努力”等等。

請注意,這些價值是內在的不受外界影響的價值,所以不要是「我能哄爸爸高興」「別人都很喜歡我」。

當我們自我懷疑的時候,不確定的時候,都可以翻出這份「價值清單」。

不斷告訴自己:我是有價值的,不是不值得的。

這樣的時候越多,我們越能清楚地體認到自己的價值,越能不在乎別人的反應。

生而為人,我們從不該被貼上「羞恥」的標籤。

去學著滿足自己的需求吧。

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吧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