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最高境界:思危,思退,思變!

《道德經·第五十八章》中講:「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」。
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:
福與禍相互依存,災禍中蘊含著福運,而福運中也潛藏著災禍。
人生起伏,福禍相依。
享受人生順境時,也要懂得未雨綢繆,別等到災禍來臨手足無措。
無論處於人生哪個階段,都要懂得「做人三思」:思危,思退,思變。此為人生最高境界。
思危,有備才無患
《道德經·第三十章》中講:「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」。
事物過於強大便會走向衰敗,這不符合道的原則,不符合道的原則,就會很快消亡。
人生在世,時時懂得居安思危。
對危機保持一顆敬畏的心,才能在遇到麻煩時保全自身,避禍得福。
在一座小鎮上,李達與張康二人各自開了一間布行。
兩人的布行都有個碩大的後院,都會將染好的布匹在後院晾曬。
一日,李達在後院看著滿院子的布匹,心想:
「這要是碰到雨天,我這滿院的布匹豈不都泡湯了?”
於是便讓店裡的夥伴關門一天,所有人開始編織雨棚,以備不時之需。
張康看到李達的布行大門緊閉,便向夥計詢問:“你家布行今日為何不開門做生意?”
夥計回答:“東家怕突降暴雨,將布匹損壞,就讓所有夥計開始編織雨棚。”
張康聽後大笑道:“簡直是杞人憂天,有這閒工夫,還不如多染些布匹賺銀子呢!”
張康心想:趁李達的布行關門,我正好可以多買些布,多賺些銀子。
便讓布行的伙計大力生產布匹。
怎料,數日後的一個中午,原本萬裡無雲的天氣,忽然驟變,碩大的雨滴落了下來。
李達立刻命人撐開已經編織好的雨棚,所有的布匹沒有絲毫的損壞。
而張康近日趕工生產了幾倍的布匹,來不及全部收回,大多都遭到了雨水的浸泡,損失慘重。
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紅。誰都無法預料明天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。
越是安逸,越會有危機出現,防患未然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。
《左傳》有云:“居安思危,思則有備,有備無患。”
人生總是瞬息萬變,人生難免風雨兼程,冥冥中也會出現許多猝不及防的事情。
懂得居安思危,才是大智。思危,才能長久的安定;有備,才能遠離禍患。
思退,進退方自如
《道德經·第九章》中講:“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!”
老子告訴我們:若是一個人能在功成名就時,抽身退去,便順應了天道。
做人要能夠適時進退,進是一種勇氣,退是一種智慧。
越王勾踐在范蠡與文種的幫助下,滅掉吳國,重新稱霸。
為慶功,勾踐特設宴席犒勞眾臣。
宴席上,眾人杯觥交錯,一片歡樂,只有勾踐面露愁容,一人獨飲。
范蠡看到此景,暗自感嘆:
「越王只可與人共患難,難以與人同富貴,我若一直在此,恐有不測。”
宴席結束後,范蠡便帶了一些散碎銀兩,搭船離開。
范蠡走時給好友文種寫了一封信,說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