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個認知偏差,正讓你越來越蠢

6個認知偏差,正讓你越來越蠢
value101 2023-11-13 檢舉

 

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「煩惱箱」的實驗。

他找來100位實驗者,把將來一週的煩惱寫下來。

在場所有的人都寫了幾十條煩惱,他們悲觀地擔心這個,憂慮那個。

結果一週後,發現92%的煩惱都沒有發生。

然後,他保留了這8%已發生的煩惱,再過一週後大部分實驗者表示,過去那些煩惱,已經不存在了。

 

因此,心理學家提出:

人生中,92%的煩惱都是人們悲觀情緒臆想出來的,剩下8%會發生的煩惱大家也能輕鬆應付。

往後,學會樂觀一些,不要讓悲觀偏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。

因為該來的總會來,憂慮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
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失敗,把自己從災難的想像中拉出來。

換一種角度,換一種心態,萬般境遇到頭來,都只是不過如此。

 

05

鄧寧克魯格效應

 

1999年鄧寧曾進行了一系列實驗,他讓學生估算自己的分數,結果發現:

得分最低的學生,對自己的成績高估得最厲害;得分最高的學生,反而低估自己的表現。

他將這種認知偏誤現象命名為「鄧寧·克魯格效應」。

 

簡單來說,越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,越盲目自信;懂得越多的人,越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無知。

作家粥左羅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。

當他參加一個行業高峰會時,他結識了一個朋友。

朋友聽說了粥左羅的商業模式後,就開始喋喋不休地說他目前的各種問題,還勸他改變策略。

聊天中,粥左羅發現這位朋友是個外行人,說的都是大放異彩的道理且漏洞百出。

但實在架不住這人自信滿滿,口若懸河,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想法。粥左羅對此只能笑著點頭,表示認同。

 

羅翔曾說: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,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。

一個人的認知程度越低,其想法就越單一,越缺乏判斷力,人就會表現得越愚昧,越固執。

這樣的人,往往就會陷入自以為是又不思進取的怪圈,最後越過越糟。

而認知程度高的人,永遠都在提升自己,永遠都在改正自己的不足。

往後餘生,保持空杯心態,不矜不伐。

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,向外探求,向內思考。

少辯駁,多自省,在兼收並蓄中,一步步打破既有的認知壁壘,實現思考躍遷。

 

06

基本歸因錯誤

 

在生活中,你可能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:

我今天遲到,完全是因為電梯太慢了;

 

我工作沒完成,主要是分配給我的任務太難了;

 

今天被老闆罵,不是我做錯了,而是老闆針對我。

心理學把這類想法稱為歸因理論。

如果一個人可以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,那麼這個人得到的都會是正向回饋,也會越來越努力。

相反,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失敗總是各種找外界因素,那麼這個人就會慢慢喪失鬥志,乃至擺爛。

有句話說得好:“命是弱者的藉口,運是強者的謙辭。”

失敗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敗後從不反思,也不肯做出改變。

沒有深刻地自我反省,就沒有驚人的自我超越。

向內求解,正視自己,補齊一個個漏洞,你才能不斷成長,不斷進步。

 

樊登曾說:如果你的生活出現了煩惱,相信我,一定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。

真正優秀的人,不但能埋頭苦幹,更懂得反省思考。

認知出現了偏差,努力反而是一種過錯。

唯有不斷進化、修正自身的認知,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式。

點個贊吧 ,往後餘生願你在生活中勤自省,多思考,不斷升級認知,洞見更廣闊的天地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