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毀掉一個人的,是習慣性反駁

劉潤曾在內部分享會議上,講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有個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,某天突然被帶到紐約中心。
他不會驚嘆城市的繁華,科技的先進,生活的便利。
而是對用打火機的人說“不對,你應該鑽木取火”,對騎單車的人說“不對,你應該騎馬”。
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?
族人永遠無法融入現代社會,最終在擁擠的街頭,做孤獨的異類。
他後來在《底層邏輯》中寫道:當你覺得世界一無是處時,自己也被世界拋棄。
無知的人,透過反駁別人,顯得自己無所不知。
但生活不會說謊,短暫的優越感,片刻的成就感,都在暗中標註了價格。
愈發偏執的性格,逐漸萎縮的圈子,不斷匱乏的認知和眼界…
只想在言語上做贏家的人,最後都成了人生的輸家。
03
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曾說:
“習慣不是問題,反駁也不是問題,兩者加在一起就是大問題。”
成年人最大的自律,就是克制無時無刻的反駁欲。
用思考取代習慣,把反駁變成反思。
茱莉亞·達爾是當代最出色的雄辯家,曾獲得世界辯論賽最佳辯手。
然而平時她也因職業習慣,總是下意識反駁周遭人所說的每一句話。
精湛的辯論技巧,能夠幫助她在賽場上連戰連勝,卻在生活中帶給她無止境的爭吵和疲憊。
終於在和多年的朋友決裂後,她開始明白:
“台上你能辯出一個結果,但在台下,你唯一能和別人達成的共識,就是你們不可能在任何事上達成共識。”
從此她跟任何人交談,都會在對方說完一句話後,強迫自己停頓5秒再開口。
起初,反駁欲被強行壓抑,茱莉亞會感到胸口一陣明顯的謙悶。
但隨著反駁欲逐漸消退,她反而有種思考時才有的淡定平和。
儘管只有幾秒,卻足以讓她意識到,對方所說的大部分內容,根本沒有值得爭論的地方。
《論語》中說:智者思其所言,愚者言其所思。
不經大腦的反駁,其實是一種思考的惰性。
學會在傾聽中思考,很多讓你憤懣不平的事情,自會雲淡風輕。
很贊同這樣一句話:反駁是本能,反思是本事。
真正聰明的人,從不處處反駁。
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局限,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同時,也讓自己得到完善。
最近在看《華為學習之法》,對其中一個故事感觸良多。
華為早期開拓日本市場時,遇到一個難纏的客戶,明明每步流程都嚴格遵守了標準,但客戶還是退回產品,而理由竟是「標籤貼得比較隨意」。
換作一般人,肯定不能接受這種理由,只會覺得客戶在存心刁難。
華為的負責人卻強忍反問的衝動,還請求前往客戶的倉庫參觀。
很快地他發現並非客戶吹毛求疵,而是他們使用了自動掃描設備。
標籤沒貼在指定區域,倉庫人員就必須手動將包裝上的標籤對準掃描口,使得入庫效率大打折扣。
這位負責人在總結大會上說:“如果當時我們反駁客戶,不僅會失去一筆長期訂單,也會錯過一次學習先進入庫方式的機會。”
真知灼見,常藏在不中聽的話裡。
當你駁回了所有反感的觀點,也就拒絕了一切可能的成長。
正如演員比爾奈伊所說,你遇到的每個人,都能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。
▽
你可能不知道,劉德華當年曾被香港媒體稱為「遭受惡評最多的演員」。
在一檔節目中,記者問他如何能做到在質疑中成長。
劉德華平靜地回答:不要句句反駁,要字反思。
駁倒一個人,不會讓你變得優秀。
請記住,創造新陸地的,不是表面喧囂的波浪,而是底下沉默的泥沙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