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法:讓他去吃低級的苦

稻盛和夫說:吃苦真正的本質,是一種自製力,自製力,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苦有高低之分,吃一些高級的苦,我們才能有收穫,人生才能被重塑。
03
一位企業家問過自己一個問題:為何產業頂尖的人不到千分之五?
直到他擁有一家超過10萬人的公司,觀察眾多員工才明白:大部分人為躲避思考,願意做任何事。
然而真正懂「吃苦」的人,深入研究問題的根源,如此行動才能事半功倍。
吳軍在寫《全球科技通史》這一本書時,並沒有急著通宵達旦地奮筆疾書。
他花了很多的時間琢磨如何寫好這本書。
他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:為什麼要寫這本書?
吳軍看過很多關於科技史、科學史的書籍,發現都存在兩個缺陷。
要嘛就是晦澀難懂,要嘛分門別類介紹過細,更適合做參考書。
所以,他就想用科技視角串聯歷史,以能量和資訊兩條主線,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。
他思考的第二個問題,要講究素材的運用,不能什麼素材都拿來就用。
因此,吳軍有的放矢地學習了一些相關課程,不遠千里與大學教授交流探討。
一個個底層問題列出,一個個去尋找最佳答案。
他常常一個人案前冥思苦想許久,不斷地推翻,不斷地重建,直至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。
最後,《全球科技通史》一問世,便備受好評。
吃高級的苦,就是要吃深度思考的苦。
一個肢體勤勞而懶於思考的人,做事往往收效甚微,只能囿於底層。
但若思考有了深度,人生有了高度。
04
美國電腦專家德雷福斯兄弟倆,曾提出一個「德雷福斯模型」:
人們對一項專業技能的熟練程度,可以分為新手、高級新手、勝任者、精通者和專家。
一個人處於什麼技能階段,在社會上就處於什麼層次。
1980年代,中國打工女皇吳士宏是社區健康服務站的護士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她看到IBM(中國)的招募訊息。
她立刻投遞了一封求職信,很快就收到了英文筆試通知。
由於她堅持每天學習英語,筆試順利地通過了。
但接下來的口說考試讓她犯難了,她只會啞巴英語,只會寫,不會說。
她一咬牙,立即報了一個口語培訓班,規定自己每天背500個單詞,學50種句式,沒日沒夜地操練口語。
除此之外,她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機會,主動跟外國人交流,最後通過了IBM口說考試。
通過口試之後,她才知道這項工作還有可能涉及打字。
回家之後,吳士宏借了200塊買了一台打字機,開始瘋狂地死磕,一敲就敲好幾個小時。
有時,她練得吃飯連筷子都拿不穩,但她依舊沒有停下來。
就這樣,她以最快的速度學會了打字,被IBM正式錄取了。
所有風光背後,都是日復一日的苦練。
不斷地增值自己、打磨自己,我們往更高階層躍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05
羅伯特·清崎曾提出一個概念:老鼠賽跑陷阱。
人們好像鐵籠裡的老鼠,小毛腿蹬得飛快,鐵籠子轟隆隆地轉,可第二天醒來,卻依然被困在籠子裡。
因為瞎忙,沒時間停下來思考,沒時間沉澱自己。
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拼命苦幹的人,但低級的苦讓人麻痺,讓人沉淪。
只有那些有價值的苦,可以化為豐沛的能量,讓人深深紮根,枝繁葉茂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