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建議:遠離「道德感」太強的人

主持人多次勸說無果後,當場便抨擊女孩,指責她「心胸狹窄」:
難道叫一聲爸爸媽媽,對你來說這麼難嗎?
你的孩子看見了,會覺得自己的媽媽是多麼的冷漠和無情,說不認就不認。
最後在對方的道德攻勢下,女孩被迫和親生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。
看似結局圓滿了,但主持人不知道的是,父母自幼的拋棄,給女孩造成了多大的心靈創傷。
迫於道德壓力下的和解,反而給她造成了更大的傷害。
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人,他們喜歡舉著道德的旗幟,罔顧青紅皂白,一味地勸你善良、勸你不要計較。
但實際上,人和人成長環境天差地別,每個人也各有各的遭遇和苦衷。
刀子沒捅在自己身上,誰都能保有最大的善意。
不了解別人的苦,就一味地勸別人寬容,這不只是偽善,更是一種作惡。
很認同郭德綱說的一句話:
“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,你要離遠一點,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。”
因為他們從不會顧及你的感受,只知道用冠冕堂皇的道理操作你的言行,以滿足自己道德上的虛榮心。
這樣的人,你越是與之相處,就越是對自己殘忍。
學會趁早與他們劃清界限,沒有了他人的道德捆綁,你才能按自己的標準去活。
3
站在道德高地,總是忍不住挑你刺的人。
1993年,作家賈平凹推出了小說《廢都》。
因為其中許多大膽的描寫,剛出版時,這部作品引發了很大爭議。
一次,賈平凹受邀在復旦大學演講。
中途台下一位女學生突然站起來,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難:
“您也算是大作家了,但除了寫男歡女愛您還會寫什麼?不能寫些正經文章嗎?”
此話一出,現場觀眾頓時一片嘩然。
賈平凹卻淡淡地回答:
一部作品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,有人看到了男歡女愛,也有人看到了背後的人生百態。
說完,底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,這個女生也灰著臉坐下了。
聽過一個詞,叫「道德潔癖」 。
指的是道德上對人極度苛刻,不允許人有點不道德。
具備這種特質的人,就像故事中女學生一樣,喜歡以道德名義,隨意去指責別人。
和他們相處,只會處處膈應,甚至會讓你產生一種窒息感。媒體人石頭曾說過自己剛工作時的故事。
當時他的高中班主任確診了白血病,在朋友圈裡發起了募款。
石頭那會薪水很低,但還是捐了一千元。
後來,高中班長又特地蓋了個捐款群,石頭也被拉進去了。
班長隨後私訊石頭,要他趕緊捐錢。
石頭表示現在手頭有點緊,沒想到班長看到後,直接怒斥說:“你這人也太冷血了吧!”
石頭本來想解釋一番,但想了會,還是沒有理會。
後來班長得知石頭早已捐過錢後,才羞愧地打電話過來致歉。
心理學家王國榮曾指出:過度追求正確,是一種偏執,要求他人也正確,則是一種病。
一個人道德感太強,就會不自覺地盯著別人的一舉一動。
拿著放大鏡看人,別人身上自然處處都是毛病,任何行為都能挑出錯來。
你若與他們解釋或爭論,不但無濟於事,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消耗。
與其沒完沒了糾纏下去,不如一開始,就躲他們遠遠的。
▽
上海交大教授竇令成說過一句話:
現在人和人之間的矛盾,主要是來自於有那麼一撥人,慣於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,
甚至以「道德」「善良」的名義去強迫別人。
道德感太強的人,往往會義正辭嚴、冠冕堂皇地入侵你的生活。
一有機會,他們就會用自己的是非觀念去支配你、脅迫你。
面對身邊的道德衛士,你要做的就是擦亮雙眼,及時識別,不要讓他有接近你的可能。
點個讚吧 ,遠離你身邊道德感太強的人,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