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個黃金教育法則(請父母收藏)

教育是影響,不是說教,更不是控制。
著名教育學家李鎮西說:
“學校教育非常重要,但無論多麼重要,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。”
再好的學校也無法取代家庭,再優秀的老師也無法取代父母。
一個孩子能否成才,和父母有直接的關係。
父母有好方法,孩子才有好未來。
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8條黃金教育法則,幫你培養出一個自律、自信、樂觀的孩子。
01
賞識法則
特級教師魏書生說:甭管多差勁的孩子,能挖掘出他身上的閃光點,就離優秀近了一半距離。
魏書生曾教過一個男孩,男孩平常不做作業,語文考試只考8分。
但魏書生真誠地肯定男孩:一個從不聽課、不寫作業、不看書的學生,還能考8分,這就是一種天賦。
男孩從來沒有在學習上得到認可,聽到魏書生的話後,他重拾了自信。
他利用一星期死磕生字,又利用一星期死磕文學常識。
從8分到26分,再到慢慢及格,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軍校。
心理學家詹姆斯說: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。
教育不是盯著缺點,拼命改造孩子,而是要學會欣賞孩子。
就算孩子身上有99%的缺點,也要用放大鏡找到那1%的優點,然後再把1%的優點放大到99%。
接納和賞識孩子,對他的每一次努力都豎起大拇指,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。
每個傑出孩子的背後,一定站著一對會欣賞他的父母。
02
多元法則
如今,很多父母都是唯成績論。
但真正傑出的人,不一定都是成績優異的。
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小時候成績不好,老師挖苦他、同學排擠他。
父親卻看到了他在美術方面的天賦,引導他完成了畫家的夢想。
錢鐘書數學成績不好,北大校長看重他文學天分一樣錄取了他。
朱德庸和錢鐘書,他們學科成績並不優異,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著人的長處。
科學家就是擅長做研究,我們不能要求他像莫言一樣寫出優秀小說;
廚師就是擅長做飯,我們不能要求他去做個工程師。
同樣的道理,我們不能只看孩子分數,而不顧其他。
愛因斯坦曾說:“每個人都是天才,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,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。”
人各有其長,不要強迫你的孩子成為一條會爬樹的魚。
不要用單一的成績來衡量孩子,幫助孩子發掘他的潛質,提供他成長的土壤、養分,讓他成長為他自己。
03
全面法則
看過一個故事。
一個孩子從小成績優異,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,順利考上了一所985名校。
畢業以後進入大公司做會計出納工作,幾年間貪污上百萬,挪用上千萬,最後鐢鐺入獄。
試問,這樣的教育、這樣的結果是為人父母想要的嗎?
這個故事給我們最大的警醒就是:孩子只要學習好,別的什麼都不用管,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。
聰明的父母,孩子的成績、品德一手抓。
好成績,可以幫助孩子成才,走上更高的社會位置。
而好的品德可以為孩子托底,讓他不會從高處墜落,摔得頭破血流。
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,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。
04
鼓勵法則
童話大王鄭淵潔說:鼓勵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,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。
長期被父母鼓勵長大的孩子,是幸福的,也是幸運的。
游泳選手傅園慧,無論她做任何事情,爸爸總對她說:
“你是最棒的,你是最好的,你就是天才。”
傅園慧對爸爸的鼓勵深信不疑,她也堅信自己就是最棒、最好的。
所以從小到大,她個性積極樂觀,遇到再大的困難,她都不會心生抱怨。
中國式父母最缺少的,就是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,最喜歡做的就是否定和打壓孩子。
幸運的人,一生都被鼓勵治癒;不幸的人,一生都活在貶低的陰影中。
父母都要做孩子的鼓勵師,而不是負評師。
05
情感法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