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認吧,接受吧,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來讀書的

滿分120分的數學,女兒只考了15分。
換作別的父母,多半焦慮得睡不著覺。
但在李玫瑾看來,只能說明孩子是一般人,並不代表教育的失敗。
於是,她幫女兒想了不少辦法:
她帶著女兒出去旅遊,沒準女兒對導遊有興趣;她鼓勵女兒學音樂,發掘女兒的藝術專長…
最後她發現了女兒在音樂上的天賦,讓她上了一所藝術類院校,畢業成了音樂老師。
美國教育學家拿破崙‧希爾說:
「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,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,認為管好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。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,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。”
不是只有培養出能上清華、北大的孩子,才是父母的成功。
看見孩子的優點,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活,也是教育的勝利。
03
土耳其有句諺語: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。
即使是調皮搗蛋、成績不好的孩子,身上也會有獨特的閃光點。
為人父母不僅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,還要積極培養。
因為孩子的小小優點,未來或許就會成為他獨特的競爭力。
前段時間,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。
遼寧一個讀初三的14歲男孩,一提起他的成績父母就煩惱。
每次讓寫作業,他就睡覺。學習對他來說,簡直就像是催眠藥。
這樣發展下去,孩子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。
於是,父親帶著他來到悶熱的工廠工作,想以此激勵他努力閱讀。
但沒想到孩子在廠裡工作得心應手,複雜的儀器一教就會,工廠裡的活樣精通。
看著兒子熟練調試各種儀器,每天都過得很開心,媽媽突然就釋懷了。
「雖說讀書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,但孩子不是那塊料,強求也沒有辦法。孩子有一技傍身,將來應該也不會差哪兒去。”
網友也說,在社會裡有一技傍身不愁沒飯吃,現在多少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。
網友說得不無道理。
這兩年,雙一流大學畢業生送外送、送快遞的消息比比皆是。
我不是提倡讀書無用,而是對那些真的不適合閱讀的孩子來說,有一技傍身或許是最好的出路。
作家劉小念有教師朋友李老師。
李老師班上有一個男孩子,學業成績很糟糕,幾乎次交白卷。
但這孩子動手能力極強,喜歡研究汽車,對不同汽車的技能如數家珍。
後來他去職校學了汽修,畢業後好幾家汽修店都修不好的車子,落在他手裡,輕鬆就把毛病給解決了。
他工作很努力,每天除了睡覺,不是在修車,就是在琢磨車。
他打算存點錢,過兩年自己開家汽修店當老闆。
想起電視劇《我在未來等你》中的班主任,苦口婆心地對家長們說:
「我們不能一味用考試成績和排名去衡量一個學生,這很可能成為一個學生求學路上的負擔。
有個道理始終不會改變:我們都是靠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生存,求得社會認同的。」
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,都有獨特的天賦。
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,就是找到他的熱情所在,鼓勵他全力以赴地追求,並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不必把每個孩子都照著一個模子雕刻。
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都是不可重複的。
▽
大家知道「瓦拉赫效應」嗎?
德國化學家奧托·瓦拉赫讀書時成績排名倒數第一,被父母送去學油畫,成績也不盡人意。
在機緣巧合下,瓦拉赫接觸到了化學,智慧的火花被徹底點燃,並在1910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。
每個人智力發展都是不均衡的,只要找到最佳點,使潛力充分發揮,才能取得驚人的成績,這就是「瓦拉赫效應」。
分數只能展現孩子的某一面,不能代表TA的每一面。
所以,學科成績絕對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。
多看看孩子身上閃光的品質,尊重孩子個性特點,欣賞認同孩子。
將來TA可能不是人中翹楚,也可能不是社會菁英。
但如果TA能健康、幸福、順遂的過一生,那也是圓滿啊。
點個讚吧 ,與家長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