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苦,是一個人開悟的唯一方式

做人,最可貴的是反思。
這些年,我讀過很多名人傳記。
整理對比之後發現:很多人失意、受挫、懊悔的時刻,恰恰也是他開悟、覺醒、改變的契機。
蘇遼一生大起大落,飽受流離失所之苦,在世事沉浮中化身“蘇東坡”,被後世景仰讚頌。
曾國藩經歷過七次落第之恥,嚐過功業盡付東流之痛,才在磨難中修煉成「千古完人」。
心不死則道不生。
能使一個人覺醒的,是他經歷的痛楚;能改變一個人的,是他撞過的南牆。
痛苦,是一個人開悟的唯一方式。
01
病重無力時,方知健康無價。
名利與生命比較,哪一個比較重要?
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,卻為了名利透支自己的身體。
財經女作家葉檀,在財經評論界嶄露頭角後,很快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。
創業之後,工作連軸轉是常態。
尤其在公司開展直播業務後,她的睡眠更是被大幅壓縮,三餐也吃得極為潦草倉促。
重壓之下,她胸痛的老毛病越嚴重,最痛苦的時候她甚至穿不上內褲。
但她依舊不以為意。
直到某天直播後她倒了下去,去醫院檢查確診4期乳癌。
先前的她奮鬥、拼搏、意氣風發,之後的她化療、掉髮,連走路都變得困難。
當人生被迫重啟,她這才後悔當初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。
復旦大學博士於娟罹患癌症後,曾在彌留之際寫下令人心痛的文字:
「如果還有明天,我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。主題也好,任務也罷,暫且放著。
我只想每天看著我爸媽牽著女兒的手,蹦蹦跳跳去幼兒園上學……”
生病之前,我們慾念頗多,想工作體面,想買大房子,想環遊世界。
疾病纏身時我們才在痛苦中頓悟:養一個好身體,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。
不要等到為時已晚,才悔不當初。
02
被社會毒打,方悔讀書太遲。
知乎上有個話題:有哪些讓你非常後悔沒有好好讀書的瞬間。
底下的回非常紮心:
大概是看著考入985、211的同學過著我夢寐以求的生活的時候吧;
進入社會兜兜轉轉,改變無力,只能始終在底層掙扎的時候…
人只有在被社會毒打後才會明白:放棄讀書,其實是讓渡生活的選擇權。
導演殷駱,拍攝過一部東莞工廠的紀錄片。
紀錄片裡的主角都是90、95後,只有小學或國中曆。
他們的生活,讓人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無力與絕望:
飯菜幾乎沒有任何油水,十幾個人擠在狹小的房間裡睡覺;
每天在沉悶的車間埋頭幹最苦最累的活,受傷更是家常便飯。
做修理工的男孩,被機器割傷手指血直往外冒,卻也只是簡單貼了個創可貼,就回到工位繼續工作。
做焊錫工的女孩,一雙手常年累月在燙傷、裹紗布中反复,留下無數醜陋的疤痕。
別人的青春,在教室裡學習,在操場上嬉戲。
他們的青春,被浸泡在機油味裡,被淹沒在機器的轟鳴聲中。
面對訪談時,他們迷惘又懊悔: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裡,後悔在讀書的年紀早早進入社會。
黑髮不知勤學早,白首方悔讀書遲。
不要在該讀書的年紀,把學習不當一回事。
如果你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,也沒有貴人鋪路,那麼閱讀才是向上攀爬時最輕鬆的路。
畢竟,學習的苦比起沉重粗糲的生活,真的可能連個噴嚏也算不上。
03
一朝被裁員,才知安逸可怕。
生活中,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:
一個工作崗位幹熟練了就不挪窩,一朝被裁員,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;
在公司時不求上進,一旦出現變故,他們成了最先出局的人。
這個時代,科技、理念的更迭日新月異,當你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工作時,其實距離被拋棄已經不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