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氣場強大,全世界都會和顏悅色

這一幕,恰巧被院長歐陽坦齋碰見,老先生忍不住大贊曾國藩:氣度不凡,必成大器。
行走於世,碰上麻煩事,遇到麻煩人,再正常不過。
有人像砲仗一樣,一點就炸,全無半點涵養,有人則能忍住脾氣,沉穩應對,體現出教養。
《賈誼論》中有言:君子之所取者遠,則必有所待;所就者大,則必有所忍。
遇事不急躁,待人多包容,忍人所不能忍,是為君子氣度。
04
準:洞察勢情,識破天機。
有人問智者:做事如何才能百髮百中,不失準頭?
智者答:聽其辭、觀其事、論萬物、別雄雌,雖非其事,見微知類。
想少走彎路,要有一定的洞察力,能看清萬事萬物的本質。
浮於表面的蠻幹,是莽夫所為;能洞察幽微,有的放矢,才是睿智的表現。
明正德年間,王陽明前往贛南剿匪。
在此之前,地方官對匪患,要麼急火猛攻,要麼聽之任之,結果都無法根除。
王陽明到任後,沒有急於抓盜賊,而是先實地考察,後明察暗訪。
他發現贛南地形複雜,溝壑縱橫,不適合武裝攻擊。
又探明當地盜賊,多是被苛捐雜稅逼得走投無路的百姓。
他意識到剿匪治標不治本,要徹底解決問題,要從安撫與教化上著手。
於是他貼出告示,承諾盜賊只要改邪歸正,可既往不咎,不僅能分到良田,也可於鄉校就讀。
此舉一出,不出月餘,王陽明就根除了十幾年的匪患,贏得了人心官聲。
真正厲害的人,能洞察勢情,識破天機,更能深識遠略,出奇善變。
他們出眾的思考力,由內散發出的智慧令人信服。
05
決:放開手,不瞻前顧後。
西元249年,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前夕。
叫來長子司馬師,次子司馬昭,討論具體事宜。
司馬懿顧慮重重,司馬昭憂心忡忡,唯獨司馬師志在必行。
他告訴父親,暗中培養的三千死士,朝堂內外的眼線接應,都已安排妥當,只等一聲令下,便可以迅雷之勢,攫取軍政大權。
最後果然如司馬師所料,他們迅速行動,一舉成了三國爭霸最大的贏家。
三年後,司馬懿撒手人寰,司馬師領大將軍之銜,和司馬昭一起,出征東吳。
司馬昭作戰時瞻前顧後,導致首戰即敗,引來無數譴責。
危急關頭,又是司馬師一馬當先,攬下全部罪責,又立刻調整戰略,率軍成功突圍。
等兄弟倆率軍歸來,司馬昭即便也有封賞,卻始終難以服眾。
反而是果決的司馬師,終成一代王佐之才。
果決之人,自有銳氣傍身,行事短刀直入,絕不拖泥帶水。
若想做出一番大事,人需修練雷厲風行的氣勢,鍛造當機立斷的本事。
06
靜: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。
曾國藩剛考中進士那會,一朝得志,不免囂張跋扈。
尤其是在翰林院時,他動不動就發脾氣,與人爭執。
不論上司同僚,就連投奔他的弟弟曾國荃,都受不了其聒噪,憤然回鄉。
而曾國藩自己,也因內心的浮躁而痛苦不堪。
他向老師倭仁求教,倭仁只給他一點建議:在「靜」字上下功夫。
倭仁說:心靜則體察精,克治亦省力。若一向東馳西騖,有溺焉而不知,知而無如何者矣。
意思是,人要先安靜下來,後方能審時度勢,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。
自此,曾國藩以「修靜」為己要。
克制脾氣,閉門反思,獨處參悟,直到雜念全無,抵達「心靜極而智慧生」的至高境界。
《嚴楞經》: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
致虛極,守靜篤,斷妄念,不為凡俗所擾,不為名利所惑,是一個人畢生的修行。
▽
有人問曾國藩:如何識人?
他說:無他,只觀其氣象,便知涵養深淺。
做事不急躁,行動穩準狠,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。
這樣的人,氣場足,能量大,自身修為高深,也易獲得世人敬仰。
點讚吧 ,當你修練出強大的氣場,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