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》:無法重來的一生,請好好愛自己

有一位作家,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纖毫畢現。
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評論:
“他駕馭語言至為純熟,他善於表達一個對象,使得它的最精緻的細枝末節都變得形象鮮明具體。”
高爾基說:
“他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。”
羅曼·羅蘭更是盛讚他為「靈魂的獵者」。
他,就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‧茨威格。
《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》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,自發表伊始,就引起轟動。
同名電影、電視劇更是盛演不衰,時至今日,仍令無數讀者沉迷其中。
小說記錄了一個女人在生命盡頭的熾熱告白,道盡了她對作家R先生多年愛戀的哀婉與決絕。
也讓我們在字裡行間深刻地感悟到:人這輩子最重要的,不是執著於他人的愛,而是要學會愛自己。
讀懂陌生女人的故事,你就會明白,在感情中丟了自己的人生有多可悲。
愛得太滿,是一生的磨難
如果作家R先生沒有收到這封既沒有署名也沒有地址的來信,或許他永遠也不會知道有個女人曾經那樣深愛過他。
他們的相遇,要從女人13歲說起。
那時的她,父親早逝,與母親相依為命,過著窮酸、壓抑的生活。
作家的出現,就像穿透黑暗的一道光,徹底改變了她如死水般的人生。
在她眼裡,作家英俊瀟灑且學問淵博,多個鮮明的魅力交織在一起,很快便吸引了她的注意。
偶然一次的短暫接觸,作家纓綣的眼神和溫柔的話語,更是一下就擄獲了她的少女心。
自此,她的生活除了學習,就是把自己關在家裡,透過黃銅窺視孔觀察作家的一舉一動。
整整三年,她對作家的一切瞭如指掌,不僅親吻過作家摸過的門把,還偷藏過他丟掉的雪茄煙頭。
但這一切,都只是她的一廂情願,作家對此毫無察覺。
不久後,因為母親再婚,女孩被迫搬家。
她決定在離開的前夕,向作家吐露情愫,甚至想跪求對方收留她。
但在嚴寒冰凍的深夜裡,她等來的卻是作家和其他女人的調情歡笑。
最終,又一次失望的她,只能落寞離去。
紅塵阡陌,每個人似乎都難逃愛情編織的大網。
初識愛情時,許多人或許都有書中女孩那樣因愛瘋魔的行為,不顧一切地將熱情傾注其中。
即便得不到回應,也甘之如飴;就算撞了南牆,也不願回頭。
恰如畢飛宇所說的:
「愛原來是這樣的,自己可以一絲不掛,卻願意把所有的羽毛毫無保留地強加到對方的身上。」
只可惜,一片癡心到頭來只感動了自己,卻打動不了對你無心的人。
感情的事,不是你默默付出就會有結果,也不是以偏執的方式索取就能夠到。
若是用情太深,受傷的只會是自己;
唯有把握好愛的尺度,才不致蹉蹌一生。
再卑微的姿態,也換不來真愛
人生最可怕的是什麼?
茨威格有句話,說得無比透徹:
“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了。”
女孩搬到因斯布魯克的兩年裡,就深深地體會過這種滋味。
她緊閉心扉,漠視繼父和母親對她的愛,拒絕男子的示好。
每天都沉浸在自己陰鬱的世界裡,細想作家的點點滴滴。
她一遍遍熟讀作家寫的書,以致於能將內容倒背如流。
只因在音樂會上看看過作家,就開始關注音樂會和戲劇公演的廣告。
終於熬到了十八歲,她毅然隻身回到維也納。
白天,她在服飾店工作,一下班,就直奔作家的住處,並在凜冽的寒風中默默等候,只為能見度見他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