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了不指望你養我」:那些放狠話的父母,都過得怎麼樣了

某位心理醫生在受訪時被問:
“和父母相處時,他們說過的什麼話對你的傷害最大?”
她回答,某次和母親爭執產生矛盾時,母親對她說:
“算了,我就當沒養你這個女兒,以後老了我也不指望你養,我自己過。”
做了媽媽之後,她依然忘不了當年的內心反應:
生氣、愧疚、被辜負、委屈、被冤枉……總之很複雜。
這段訪談發佈到網路上後,98%的網友都表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聽父母說過這句話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這屆父母似乎都有了同樣的默契:不能太指望孩子。
在跟孩子發生矛盾或爭執時,「不必為我養老」往往成為「最後一個大招」:
“我又不是沒有退休工資,你做什麼和我沒有關係。”
“就你那點錢,還等你給我養老?顧著你自己就行了。”
“我們不指望你養老,你也別有負擔......”
無論父母說出這句話時,處於什麼心態,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:孩子已經往心裡去了。
當孩子聽到「不指望你養老」這幾個字時,會是什麼感覺?
開心,如釋重負,父母很理解我,還是被道德高地狠狠壓制,不敢再對父母有任何過度的要求?
朋友就有相似的經驗。
上學時,因為讀文科還是讀理科的事,她跟父母發生爭執。堅持讀文科的她,把媽媽氣得不願再理她:
“這麼大的事情你都不聽我的,算了,反正我老了也不指望你養。”
在她眼裡,選擇學文學理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她不明白為什麼媽媽要把後半輩子的幸福和這件事放在一起說。
她說:
「我就覺得委屈,急得直哭。我不明白那突如其來吞噬一切的悲傷從何而來,但它完完全全籠罩了小時候的我,我像被什麼東西擊中,掀翻到很深很黑暗的海裡。我覺得自己被全盤否定了,甚至連呼救都無從談起。”
很多年後,當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時,她都能常常想起媽媽的那句話。
當時的自己,真的有這麼差嗎?
即便是最親近的人說出的狠話,也不會隨著時間消除。
相反更像一根拔不出來的刺,扎在心裡,反反覆復。
後來進入社會,對此有了更深的解讀:
「這些語言分層級,一層層加深,一層層將孩子置於全盤否定的境地,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宛如凌遲。」
乍聽像是父母的無私和大義,實際上潛藏著指責與施壓。
如果真心害怕自己連累孩子,有更好的溝通方式。
有位父親在留言區給了很好的回答方式:
“你儘管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,爸爸媽媽會全力支持你,不會拖你後腿成為你的負擔。”
至親骨肉,無需用惡意去推敲和猜測。
因為這樣消耗的不只是孩子對家人的依賴和信任,還有責任感。
換句話說,說不指望孩子養老的父母,真的做好準備了嗎?
不排除會有很強的父母,不希望成為孩子的累贅。
當下那一刻說出「不指望你養老」的話,或許是真實的情緒。
可結合許多真實的分享案例,此話背後往往藏匿著更真實的動機:
不想過多對兒女費心費力,也不指望兒女日後為自己付出太多;
對兒女的能力有所質疑;
讓孩子「聽自己話」的一個籌碼。
還有一個,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共通性,就是用不需要愛的激將法去告訴孩子,他們最需要愛。
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《情感暴力》寫道:
「以善意之名,控制對方的內心,被控制的一方明明受到了對方的攻擊,卻往往難以抗衡,這種行為被稱為善意的施虐者。”
沒有人比父母更清楚,人在老年時最需要的是什麼。
電視劇《人世間》裡,週媽媽曾對混得最糟糕的三兒子週秉昆說:
「媽一直覺得,你比你哥、你姊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