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不大的父母:「孩子翅膀硬了,管不了了」。為人父母,不得不面臨的三次分離

因此,為了媽媽的健康,她更加做不到離開,那會讓她非常內疚,所以她只能繼續和媽媽住在一起。
或許,她這一生,都被困在這個家,困在母親身邊了。
講這個故事,就是想說,當父母的,不要以愛之名,把孩子困在家裡;當孩子的,也要學會適當地對自己的父母說“不”,趁父母還能承受的時候,儘早完成分開這件事。
否則,一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被悶在原生家庭裡,難以伸展到外在世界,更難以去建立自己的世界。
當然,和原生家庭分離,並不是一件乾脆俐落的事,這需要孩子、父母共同的努力。
對孩子來說,可以嘗試以下2個方法。
① 從小事開始說“不”,用不含敵意的堅決,逐漸找到自己的話語權。
我一位來訪者,她的媽媽控制欲極強,甚至在如何用垃圾桶上,也要堅決按她說的來。
在四十多歲時,這位訪客接媽媽到自己所在城市居住後,開始反過來教導對方如何使用垃圾桶。
媽媽一開始鬧得非常厲害,但她不為所動,繼續堅持教媽媽。
結果三個月後,這位媽媽不再鬧了,她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處理女兒的壓力了。
因為女兒堅定地花三個月時間,不按她以前的方法丟垃圾這件小事,讓她明白了:
女兒是女兒,自己是自己,這就是分離。
所以,如果我們想要和控制欲強的父母或伴侶劃清邊界,可以從吃喝拉撒這些小事開始,不要全面開火,持續三個月,一件小事不行,就再來一件。
通常這樣,邊界就劃開了。
② 儘早做選擇,不要以為順著對方的心意,讓對方開心就是對的。
比如前面講的那位女孩。
後來我又和她談了一次,她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如果她在年輕時離開,媽媽會學會沒有女兒在身邊的情況下如何生活。
但那時為了顧及媽媽的感受,她掐滅了自己的意願。
這卻讓她的生命,被悶在了原生家庭裡。
而現在,媽媽已經沒有時間和空間去學習了,看到女兒現在這樣,她也不一定是真的開心。
所以,就算會讓父母難受,我們得做自己認為對的選擇。
這樣一來,我們能儘早獲得自我空間,而父母也還有精力去承受分離。
除自身的努力外,孩子能否與原生家庭分離,父親也需要承擔2個功能。
① 父親要有意識地把孩子帶向外在世界。
父親,對孩子來說,象徵外在世界。
而父親和孩子的關係,是孩子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的雛形。
因此,父親要幫助孩子與外在世界建立關係,同時又敢於在外在世界中競爭。
例如,有別於母親把孩子抱在懷裡,父親會把孩子扛起來,讓孩子看見不一樣的世界。
又或者,父親會帶孩子去大自然,探索冒險;和孩子玩遊戲;帶孩子去認識新朋友…
這些互動,都有助於孩子更認識外在世界。
② 給整個家庭提供支持和保護。
如果媽媽的自我太弱,父母關係又差時,孩子會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媽媽身上。
他們甚至無法安心在外,從而選擇留在媽媽身邊。
這時,孩子走向外在世界就很困難。
而因為有父親在,父母關係好的話,孩子就可以放心地走向外在世界,而不必太擔心媽媽。
對母親來說,和孩子分離,的確是件痛苦的事,但可以去思考2個問題。
① 我們和自己的伴侶,是否有越來越好的情感?
有些媽媽,一門心思都撲在孩子身上,把孩子照顧得很好。
但當孩子離開後,他們發現這麼多年來,自己並沒有好好和伴侶建構情感。
這時,孩子的離開,會讓她們更痛苦。
對一個人來說,較好的排序是:自己>伴侶>孩子>父母。
因為比起孩子和自己的父母,伴侶陪伴我們的時間更長。
所以,有了孩子之後,我們不能太過忽略和伴侶建構情感。
② 孩子長大後,我們是否有其他聚焦點,還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?
孩子終將有自己的人生,這是為人父母必然會面臨的改變。
和孩子分離,意味著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,發展自己的自我。
常常能看到一些年輕人在網路上吐槽:
太慘了,過年回家,但爸媽說他們夫妻倆要去旅遊,把我一個單身狗留在家裡;
媽媽又跟姊妹去自駕遊了,把我和我爸留在家裡吃泡麵,她是不是不要這個家了…
雖然這些年輕人,嘴上說著爸媽無情,但實際上,他們內心卻會為爸媽感到無比自豪:
看,我爸媽沒有圍著我的生活轉,他們有著自己的精彩,多酷啊!
甚至,爸媽這種過好自己生活的舉動,也會成為孩子的榜樣,讓孩子更有動力經營自己的人生。
寫在最後
雖然我們崇尚親密,懼怕別離,但太多覺醒,是從分離開始的。
與原生家庭分離,成為獨立自我—
於孩子而言,這是擁有開闊人生的開始;
於父母而言,這是開啟二次人生的機會。
也許養育自己、或養育孩子,最重要的是滋養出這種感覺:
我可以活出自己,成為我自己。
由此,去見識更加全然、飽滿的世界。
最後,祝福你我都能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