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「懷才不遇」更悲哀的是…

比「懷才不遇」更悲哀的是…
value101 2023-11-17 檢舉

生活中,有些人總是感慨:我為什麼總是懷才不遇?

學習上沒有進益,他們覺得不是自己不刻苦,是總差那麼一點運氣。

戀愛失敗了,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不夠優秀、不夠溫柔,是那個人看走了眼。

在工作中毫無建樹,他們覺得不是自己不努力,是沒有遇到伯樂。

他們覺得有古話十分應景:溝渠百丈松,不如山上草。

他們自覺如松柏一般偉岸挺拔,只是長在溝壑峽谷之中無人識,卻從沒想過自己可能不是松柏。

 

01

「懷才不遇」不是人生失意的藉口

漢代賈誼,飽讀詩書,才華洋溢,有經國濟世之才,卻遭小人誹謗被貶長沙。

有一次,漢文帝終於想起賈誼,召見他。他滿以為報國有門,哪知道,文帝卻“不問社稷問鬼神”,讓他一腔報國之志無處宣發。

賈誼心中難過,卻未因此停止自己的腳步,他體察政事,居安思危。

他看到匈奴強盛,常侵犯邊疆,當時法規制度不嚴明,賈誼多次上疏陳述政事,撰寫了《治安策》;他擔憂國家發展,便創作《過秦論》,希望為皇帝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鏡…

賈誼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大放異彩,也並沒有因為懷才不遇而破罐破摔,而是將自己的所感所悟,創作成作品,不僅在文壇大放異彩,也被後世奉為經典。

相反,也有一些人因為無法承受懷才不遇的境遇,而頹廢傷神,始終走不出困頓情緒,甚至於抑鬱而終。

看過這樣一句話,因為失敗而產生挫折感才是真正的失敗。

懷才不遇,無疑是人生之大不幸,但若就此放大痛苦,甚至自暴自棄,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黑暗之中。

人生本就是起起伏伏,有稱心之事,也有失意之時。

與其把人生的失意甩鍋給“懷才不遇”,不如潛心修煉自己,你要相信,是金子總會有閃閃發光的一刻。

 

02

不要讓「有遇無才」成為人生的痛點

 

和懷才不遇的不幸相比,人生更大的悲哀是有遇無才。

西晉初年,晉武帝司馬炎憑著較高威望和統治才幹,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。

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繼承皇位,大家都對他寄予厚望。

然而,司馬衷卻無力掌控,無才治國。

《晉書》中對他的評價是「不才之子,則天稱大,權非帝出,政邇宵人。」意思是說司馬衷雖然當了皇帝,但沒什麼能力,導致皇權旁落。

才能不能配對位置,對自己、對他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。

有些人,總是感嘆自己沒有好的機遇,在感嘆中消耗時間,卻未精進自己的能力,當機遇一頭撞上來時,才發現其實是自己沒有能力抓住,只能眼看著機會溜走。

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事實。

只有擁有足夠的才能,才會在遇到機會時穩定發揮,然後將機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。

 

03

配得上機會的只有才華

 

自古以來,就有不少人夙興夜寐,勤學苦練,藉助時機一舉成名。

西元490年,齊武帝求賢若渴,廣納賢才。躲在家鄉寺廟飽讀詩書十幾年的劉勰懷著光耀門楣、改變命運的期待,來到了京都建康。

然而,劉勰一介草民,根本無法攀上有舉薦資格的朝廷官員。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,他不得已只好住進京都定林寺。沒想到,這一住,又是十幾年。

這十多年間,他一邊幫人寫碑誌,一邊堅持讀書、寫書,用五年時間完成了《文心雕龍》,並受到當時文壇泰斗沈約的高度評價和讚譽,讓劉勰名垂千古。

俗話說:「有了滿腹才,不怕運不來。」即使在盛產「懷才不遇」的古代,機會和運氣,也總是青睞那些有才華的人。

這個世界對才華的渴望從來都是強烈的。

一個人所讀的書,所行的事,所走的路,所吃的苦,無不是才華的積攢。只有先讓自己成為千里馬,才可能得到伯樂的欣賞。

餘世存在《時間之書》說:你做三、四月的事,在八九月自有答案。

在收穫季節到來之前,我們只管鬆土、澆水、施肥、殺蟲……即使是最貧瘠的土地,只要一直堆肥,總有一天,也會結出壯碩的果實。

很多成功人士,看似一飛沖天,但事實上並非如此。

他們往往是一點一滴積蓄能量,一步一腳印踏實前行,才能在機遇來臨之時,攀登上人生巔峰

有人戲言:要中大獎,手上先得有一張彩券。人生何嘗不是這樣,成功需要機遇,而機遇,因才華而存在。

聽過一句話: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。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,更是留給有才華的人。

真正聰明的人,懂得下笨功夫。在機會到來之前,先讓自己變得豐盈多彩。

真正幸運的人,懂得左擁機遇,右握才華,奏出最強命運交響曲。

真正通透的人。懂得寵辱不驚,不因得意而忘形,不因失意而消沉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