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掉一個人最隱密的方式:底層牽引力

廢掉一個人最隱密的方式:底層牽引力
value101 2023-11-22 檢舉

而你奮鬥一生,只不過是在自己父輩的基礎上略好。你會不會心有不甘呢?

 

所以,想要過好這一生,一定要規劃和管理好你的時間和精力。這些才是你人生最寶貴的財富。

 

什麼是勞動力?就是你的時間和勞動去換取報酬,但過度的佔用就是消耗和剝削。

 

這就是為什麼當下這麼多年輕人反感“職場內卷”,更多時候,我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在為別人的夢想“買單”。

 

三、如何從底層找到改變方法?

 

然而,道理我們都懂。韓寒也曾說過,“為什麼我們看過這麼多書,還是過不好這一生?”

 

很多時候,是我們沒有從底層驅動力去找原因。

 

如何從底層改變自己?

 

1.反思,提升認知能力

 

傅盛說,「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,就是認知上的不同。」人和人最終比拼的,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。

 

只有你真正認知了這個世界,了解它的運作規律和內在邏輯,你才能夠有真正的進步。

 

而提升認知最好的方法,就是學會反思。

 

什麼是反思?反思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,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。

 

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是:做假設→採取行動→產生結果。

 

反思的順序則是:觀察結果(現象)→研究原先假設→反思校正假設。

 

我們只有不斷反思過去的經歷,提煉精華,指導未來,才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,讓自己有所進步。

 

在學習的過程中,反思不僅能讓我們發現知識迷思,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,還能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。

 

那我們日常生活如何訓練反思能力呢?

 

① 從小事反思,深入突破;

 

②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;

 

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。我們的判斷來自經驗,而有效的經驗來自對判斷的反思。反思,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,成為洞見。

 

③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。

 

記錄反思日誌時,不僅要記錄事情的結果,更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,列出改進計畫。

 

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,可以記下幾個問題:

 

當時思考時,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?如果考慮了,當初的目標是什麼?

 

在這個目標下,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?現在看,這些因素合理嗎?有遺漏嗎?

 

我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考慮?各種因素中,哪一個條件會變化,結果可能不一樣?

 

最後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麼差距?為什麼?

 

如實記錄,你就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,加速成長。當這件事做的時間越長,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。

 

因為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,往往源自於回饋。

 

2.專注自己,跳出越忙越窮的怪圈

 

很多事後,我們會反問自己:「我這麼努力,為什麼還是不行?」實際上,上帝不會虧待一個真正努力的人,但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。

 

① 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“好人”

 

在生活中,我們往往會被周遭人提出的請求,絆住了時間和精力,也為此有苦難言。

 

通常可以用兩個尺度來判斷幫還是不幫。第一,不幫違反原則的忙,以及自己幫不上的忙;第二,分辨哪些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,哪些需要我幫忙解決。

 

分不清哪些事情該做好,哪些事情不能做,難免會陷入「越窮越忙,越忙越窮」的怪圈。所以,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「好好先生」。

 

② 認清自己,專心做好一件事

 

豐元創投合夥人吳軍,從Google研究人員轉變為投資人後,許多人問他是如何做到多任務並行,又是如何實現跨界的?

 

他回答,「我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透過多任務的方式多做幾件事,結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,時間一長,我總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。所以,最好的方式是專心做好一件事。”

 
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,顯示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。2009 年的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(MIT TechnologyReview)中有一篇文章寫道,人腦的頻寬只有區區60位元/ 秒,是(那個年代)上網頻寬的十萬分之一。

 

對於人腦頻寬最高的估計,不過每秒上千位元。照這個速度傳遞一張手機圖片,大約要花一小時。

 

所以,生理上的限制意味著,人在某一時刻只能接收、保留和處理少量的訊息。如果一心多用,不僅不能多做事情,反而會因為來回切換任務而降低工作效率,還容易導致錯誤不斷。

 

③ 確定一個學習目標,長期堅持

 

就像外語學習,有些人極具語言天賦,英語、德語、西班牙語樣樣精通。當你問他有什麼秘訣?往往只會得到一個答案:堅持多練。

 

但有些人,一會兒看美劇,一會兒背短文。最後時間花了不少,說出來的口語別人卻聽不懂。

 

其實,世界是非常公平的,成長很難有捷徑。只要確定一個學習目標,長期堅持,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。

 

很多人崇拜速成,他們相信自己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捷徑,而不是沉住氣慢慢提升自己。事實上,功夫沒下夠,用什麼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。

 

3.用正確的方法做事,提升成就的量級

 

① 成就=成功率×影響力×速度

 

成就如果拆分成公式,至少取決於三個因素: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數量,每一件事的影響力,以及做事的成功率。

 

成就=成功率×影響力×速度。

 

它們之間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事情做得再多,如果成功率不高、影響力不大,最後的成就就會很有限。

 

而同時改變公式中的三個變數是很難的,更好的做法是一次提高一個,滾動前進。

 

② 如何脫離低水準勤奮

 

事分輕重緩急,合理安排優先處理。

 

幾個小量級的東西放在一起,遠比不上一個大量的東西。

 

例如,讓你用最快的方式把一個可載8公斤重的小車裝滿,8公斤西瓜和200萬粒芝麻,你選哪個快?答案肯定是選西瓜。

 

工作也是如此。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士在做事之前,會整理出一個做事清單,按照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量級排序,然後集中資源把最重要、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。至於無關緊要的事情,可能直接從清單上刪除。

 

沒有經驗的人則是什麼事情先來就先做什麼,以至做了很多費力而沒有影響力的事情。

 

③ 把事情做好的三條邊

 

偶爾做成一件事並不難,最害怕的只是運氣使然,如果能找到一些系統化的方法,才能獲得可複製的成功。

 

而通往成功的方法論,從根本上說,就是搞清楚做事的邊界或極限,搞清楚做事的起點以及從起點通往邊界的道路。

 

可以稱它為做事情的“三邊”,放在一起,會呈現出字母“Z”的樣子。

 

圖中上下各有兩條線,中間有一條斜線將它們相連,斜線下面粗上面細。

 

下面一條線是基礎線。

 

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為止,人類掌握的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其他知識,或理解成人做事情時要掌握的知識。對不同人來講,這條線的高度是不同的。

 

對一個專家來說,這條基線很高;對一個剛入門的從業者來講,這條基線就很低。我們做所有工作,都應該建立在這條線的基礎上,而不是從它的下面做起,這一點很重要。

 

圖中最上面的那條線,是理論極限,也是無法突破的。

 

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留下來的,例如,光速、絕對零度、能量守恆定律,以及數學上的許多極限,等等。

 

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一個差異在於,是否了解極限的存在。

 

為什麼火電廠或輪船上使用的渦輪蒸汽機的效率,達到60%左右後就無法再提高了?因為不論製程如何改進,蒸汽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是有限的,熱力學中的卡諾定理限定了蒸汽引擎效率的上限。

 

當然,有了基線,也知道極限在哪裡還不夠,還要有一個能夠扶著向上攀爬的繩索或階梯。

 

中間那條線就是這個階梯。

 

為什麼這條斜線下面粗、上面細呢?因為靠近基礎的部分,做的人很多,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。而越往上,目標的難度越大,常常沒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選擇,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,因此越來越細。

 

這三條線構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往成功的方法,找不到上下兩條線,是蠻幹、傻幹;找不到第三條線,永遠只能紙上談兵。

 

4.和智者交朋友

 

在戀愛、婚姻中,很多人糾結於是找喜歡自己的人還是喜歡的人。把這種選擇推及各個層次的朋友上,問題就變成了我們該跟什麼樣的人交朋友。

 

《道德經》中說道,“知人者智,知己者明。”

 

一個人被稱為智者,那學識自然是十分廣博的,思想上的遠見也比常人更高。他們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:

 

首先,智者善於思考問題,深入剖析現象背後的本質。

 

其次,智者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,經常能夠提供他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。

 

再一次,智者往往很有耐心,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別人的意見和需求,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。

 

與智者同行,透過觀察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,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,可以反哺自身的修行;和智者交朋友,你也會變得博學多思,驅動自己更快的成長。

 

就像伍德羅威爾遜說的,“我不但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,還竭盡所能去借用他人的智慧。  ”

 

把自己變成海綿,吸收更高級的智慧,你必將擁有超十倍的成長。

 

四、結語

 

一個人努力向上的過程,就像在攀登一座金字塔。

 

向上,步伐維艱;向下,萬丈深淵。

 

但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別人,而是那個盲目又固執的自己。

 

而真正能幫到我們的,也恰恰是覺醒後的自己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