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以後,兄弟姊妹之間最好的關係,就是“沒有關係”

而這樣的「營救」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。
相較於蘇軔的率性而為,蘇轍成熟穩重,因此,他們的父親蘇洵便一再囑咐,兄弟二人要相互扶持、相互照應。
事實上,蘇遼與蘇轍感情至深,不僅從讀書時代,就相互督促,一起雙雙考取功名;爾後,在為官的路途上,也各自努力,時常書信往來,相互提點,彼此關照。
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,蘇轍這一生為官,努力上進,很大一部分原因,是為了給哥哥托底。等到哥哥過世,他便不再當官,安心地告老還鄉了。
這不由地讓人想起一句老話「朝中有人好做官」。
兄弟姊妹之間,如同花朵,唯有各自盛開,才能讓整株樹繁茂蒼勁,才能穩穩地紮根大地。
因此,真正的“親幫親”,就是各自安好。
唯有如此,才能在「弱小」的一方需要幫助時,有足夠的實力,能幫忙脫困。
03
感情方面:親密有間,便始終覺得有個依靠。
兒時學過一篇課文《我的叔叔於勒》,一家人對於遠在他鄉的叔叔,有著數不盡的美好想像,覺得他一定功成名就,能夠衣錦還鄉。然而,當現實中,看到叔叔只是一個落魄的牡蠣剝殼人時,所有人都拒絕相認了。
那時候,只記得老師講道,這就反映了「金錢至上」的人際關係,親情敗給了金錢,這是多麼悲哀的現實啊。
長大後,卻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:兄弟姊妹之間,或許,很多時候,相見不如懷念。
每個人的日子,都只能靠自己去過,即使是兄弟姊妹之間,能夠互幫互助,但也只是幫一時,而幫不了一世。
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中,都不禁跌跌撞撞,有必經的坎坷,甚至逃不過的劫難。有些苦,只能自己獨自吞嚥,誰都無能為力。
走出思想的泥淖,走出情感的桎梏,旁人說得再多,幹預得太多,反倒無濟於事,甚至有可能是幫倒忙。
所以,面對兄弟姊妹之間的交往,不如保持清晰的邊界感。該出手時,毫不吝嗇地出手相助;而明知愛莫能助時,不如保持沉默,靜靜地守護和觀望。
這種親密而有間的舉動,才能長長地感受到來自手足的溫暖。
04
結束語:
這一生,好好珍惜手足情深。
正如蘇遼所說,與君世世為兄弟,在結來世未了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