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成鬆弛感的9個方法

養成鬆弛感的9個方法
value101 2023-11-23 檢舉

如果你有這些表現,表示你陷入了深度的精神內耗。

作家岸見一郎在《不安的哲學》一書中寫道:“比起與他人的磨合,人與自己的內耗,往往更加慘烈。”

內耗,是自我設定的精神牢籠。

我們可以戰勝現實的對手,卻無法打敗腦海中無窮無盡的假想敵。

只有停止胡思亂想,敵人才會自動退去。

當你專注於眼前,把精力投入做事上面,所有的不安,便能消解一大半。

從今天開始,保持內心清明,不多想、不空想、不亂想。

勇敢一點,灑脫一點,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。

 

6

適度休息

 

前兩天,刷到一個字叫做「休息羞恥症」。

有的人在休息的時候,無法徹底放鬆,甚至會因為覺得自己沒乾正事而感到內疚、焦慮,萌生出一種羞恥感。

這其實反映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:

在許多人眼裡,努力拼搏是唯一正確的追求,而休閒和玩樂意味著停滯不前。

所以,他們把自己當機器一樣使用,不允許自己停下來休息。

瑞士作家希爾泰說:“過多或過少的休息,都令人無法鬆氣。”

 

休息不是奢侈,而是滋養身心的必需品。

生活中有很多事情,看起來毫無價值,例如蒙頭大睡、分心,或四處閒逛等等。

但去做這些事情的過程,本身就是為自己充電。

我們可以心無掛礙,感受無所事事的快樂,釋放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。

人活一世,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。

休息的時候,就去盡情享受。

當你可以放空大腦,什麼也不想,便能在無拘無束中獲得一種久違的愜意和寧靜。

 

7

積極暗示

 

《名人趣事》一書中,曾講過作家葉聖陶的故事。

葉先生患有慢性失眠症,服用過安眠藥後,才能睡得安穩。

一旦不吃藥,他就會徹夜難眠。

但其實,他夫人為其提供的,一直都只是維生素片而已。

他真正需要的不是藥物,而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暗示。

心理學上,把這種現象稱為「自證預言」 :即我們相信什麼,未來就會發生什麼。

因為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和心態,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和結果。

例如,同樣是面對一次失敗,思想消極的人會質疑自己的能力,變得更加自卑;

樂觀的人,則會把這視為自我進步的機會,不會讓它堵在心裡。

所以很多時候,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認知。

痛苦無助時,不妨換種心念。

凡事都往好處想,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,事情自然會朝著理想的方向穩步邁進。

 

8

放慢節奏

 

觀察周圍,你會看到,很多人都把生活調到了「倍速模式」:

嫌煮飯麻煩,就靠外帶、速食解決一日三餐;

覺得讀書太費勁,就去看那種5分鐘解讀一部作品的短片…

在這種狀態下,大家都過得非常「割裂」。

生活上對自己極其敷衍,毫無品質可言,但是精神上卻時時保持緊繃,不敢鬆懈。

對此,清華大學教授寧向東感慨道,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「忙碌症」。

我們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如此緊湊,卻仍感到焦慮不安,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快樂和初心。

 

作家蘇芩說:“一個會佈局的人,永遠不會把人生塞得太滿。”

人生大事,從來不是只有忙而已。

慢下來,靜靜地去感受一抹陽光,欣賞一朵花開,品味一縷書香。

讓生命得到喘息,生活才能更好繼續下去。

願我們都能有張有弛,不疾不徐,於平凡之中享受到無盡的樂趣。

 

9

學做減法

 

你知道「三七法則」嗎?

一部手機,70%的功能幾乎是沒用的;

 

一間房子,起碼70%的空間都是閒置的;

 

而屋子裡的用品,70%也不會使用第二次。

生活中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東西,往往只佔少數。

曾幾何時,我們以為得到越多就越快樂,所以拼了命的去獲取、去爭奪財富。

但到頭來才發現,慾望永無止境,人心永遠滿足。

想要的過多,只會活成柳宗元筆下的蝜蝂,被沉重的行囊拖累,最終毀在自己的手上。

《減法》一書中寫道:“少即是多。”

一個人追逐的越少,他獲得的就會越多。

當我們清空了不必要的物件,遠離了外界的吵雜,也就清除了生活的負累,獲得了內心的平和。

 

《輕鬆主義》裡說:

「人生是一場長跑,只有放輕鬆。做到輕而不浮、鬆而不懈,才能跑完全程。”

在這世上,每個人都背負著重重壓力,沒有誰比誰更幸運。

有的人之所以幸福快樂,是因為他們把心態調成了鬆弛模式。

心態鬆弛了,生活就順了。

讚吧 ,不苛求,不較勁,順其自然,當你學會哄自己開心,生活才會善待你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