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思危,再思變,後思退(高智商)

在這個世界上,唯一不變的東西,其實就是改變本身。
我們每天看似看不見自身的成長,或者說看不見自身的退化,可放長遠來看,每個人都在走向衰老,走向寂滅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我們就一定需要明白,面對每天的得失成敗,以及面對每天的現狀,現實,我們心裡要有一個平衡。
這個平衡,其實就是自己三觀的自我權衡,自我判斷和篩選。
毫無疑問,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們需要不斷地衡量,不斷地做出對比,甚至一定需要自己做出選擇,才能夠進行下面的發展。
很多人,害怕改變,恐懼變通,不敢面對新鮮事物,不願自己承受壓力,所以從頭到尾只會讓自己在一個安逸的環境裡面,如同井底之蛙,在溫水里長大。
最終,當自己的優勢一點一點被啃噬,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慢慢被消費得支離破碎的時候,自己就會懂得壓力在哪裡,也會陷入無盡的痛苦當中了。
人最可惜的就是,在自己明明可以改變,可以提升自己的時候,沒有把握機會,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。
但一旦喪失了,就丟掉了,就會發現自己再也回不了頭,再也沒有機會了。
然後,再怎麼改變,也挽回不了局面了。
要知道,我們改變不了環境,甚至改不了當下所面對的困難,但是我們可以早一點改變自己,做出變通,做出選擇。
最終,才能夠讓自己具備更多的人生可能性。
後思退
人一旦到了某個年齡,是往回收的。
也只有懂得退居下來,我們才能夠心平氣和,安安靜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美好餘生。
人生在世,每個人寶貴的時光,或者說最燦爛輝煌的歲月,也就那幾年。
學會在每個階段,做好該做的事,學好該做到的人格成長,我們才能夠真正變得獨立和強大。
《菜根譚》中有言:
「處世不退一步處,如飛蛾投燭、羝羊觸藩,如何安樂?”
學會退下,懂得退一步的人,才能夠看見更遼闊的世界。
可以說,退,是一門學問,也是一種智慧。
懂得退的人,以及在什麼時候該退的人,其實是非常有自己的生活覺悟的。
也只有真正能夠做到拿得起,放得下,甚至是做到了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最終自己才能夠帶上一種從容的,灑脫的人格魅力,享受當下的美好和曼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