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停止內耗的5句話,送給剛上班的你

網友打心眼裡反感這類同事,但更恨自己心軟。
然而,像他這樣的老好人,在職場中可謂比比皆是。
我們一邊要求自己「滿足別人」、「不讓任何人失望」;一邊又滿懷期待「同事該感激我吧」、「領導者都看在眼裡的吧」 …
但結果呢,鞍前馬後地忙半天,得到的卻是變本加厲的要求以及隨意怠慢的輕視。
等受夠了委屈,吃夠了悶虧,才被社會的毒打痛醒:
原來,成年人的世界不帶點刺,就只能被別人刺傷。
職場上,只有看起來不好惹才能守住自己的陣營。
丟掉取悅他人的抱負,放下被喜歡的執著。
不必為了面子失去了原則,更不必為了幾句讚賞就委屈自己。
明確界限,乾脆拒絕,做好本分,少管別人。
你可以有不傷人的善良,但也一定要有不被傷的氣場。
會說話:
職場上混得開的,往往很會動嘴皮子
職場顧問@崔老師,進入職場第二年,就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主管。
但很快,他就碰上麻煩了——不知道如何與下屬溝通。
起初,他見有人懈怠就私下找對方談,一番推心置腹外加鞭策鼓勵。
但他顧及對方顏面的好意卻被誤解為軟弱,導致下屬們都不把他放在眼裡。
於是乎,他下決心要嚴肅起來,不管是誰,只要犯錯就當眾一頓痛批。
他以為這樣就能管住人,但結果呢,卻被下屬集體孤立,工作更難進行。
一時間,他不知如何是好,就向業內前輩請教。
前輩告訴他:想混得開,你得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。
這話,要在剛進場的我聽來,一定嗤之以鼻。
但工作這些年了,我只覺得話糙理不糙。
就像語言教練劉麗雲老師說的:說話前看準人。
最穩當的做法,無非是多談事實少講感受,多談利益少說感情。
涉及工作要點,責任分工,個人利益,要大膽說,準確地說。
無關緊要的八卦閒話,招惹麻煩的是非議論,能不說就不說。
既不能笨嘴拙舌不敢說,也不要把話說死說絕,最好是點到為止。
讓說出口的話,既能達到目的,又能讓人信服,還能令自己舒適。
做到這一點,我們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餘。
有眼力:
你這輩子吃的虧,多在「不會來事」上
中國傳媒大學王可越教授,可謂跨產業高手。
他不僅是學術專家,暢銷書作者,也是有名的思維教練。
一次直播中,有人問他:是怎麼做到如此成功的?
王老師說:我的秘訣,就在於洞察力,洞察他人的真實想法,認清自我的現實狀況,探索成事的法則。
所謂洞察,其實就是老話常說的“有眼力勁兒”,會看事更會來事。
這並非八面玲瓏的油滑,而是一種高深的利他思維。
王教授講過汽配銷售M先生的故事。
王教授說,只要你聯絡M,不管什麼時間,什麼事情,他都會把你的事當成自己的事。
幫忙向老闆砍價,更換零件,售後的追蹤服務……每個環節,他都能察言觀色,制定出客戶最為滿意的方案。
甚至一些與工作無關的生活瑣事,M看見後,也會盡量幫忙。
不少人覺得他傻,也有人嘀咕他虛偽,但只有M知道:對別人的事上點心,別人自然也會回以善意。
這也就不難解釋,他為什麼老主顧那麼多,總有朋友願意幫忙。
把事往巧了做,不是為了討好誰,取悅誰,而是以結果為導向,探索出最靈活的處理方式。
這是強者思維在職場的具體呈現,也是工作上註重細節不怕麻煩的正向心態。
太清高、太傲慢、太懶惰的人,在職場上走不遠。
隨和一點,主動一點,急他人之所急,忙他人之所需,職場上的路才會越走越寬。
其實,對一般人而言,再怎麼討厭工作,都得上班賺錢。
而工作最大的價值,卻不是那點微薄的工資,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成就與滿足。
好好工作,做出成績,會讓我們打心眼裡認同自己,這點非常重要。
就算不能大富大貴,只要工作上得心應手,生活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。
新的一年,讓我們一起全心投入工作,在職場上與更好的自己相遇。
到最後,你會發現,不是你為老闆做了多少活,而是工作成就了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