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怕的「餓鼠效應」:毀掉一個人的,是無節制放縱

可怕的「餓鼠效應」:毀掉一個人的,是無節制放縱
value101 2024-02-22 檢舉

多巴胺帶給人淺顯的愉悅感,通常是一過性快樂,並非人真正的精神滿足。

這種「垃圾快樂」所滋生的上癮行為,反而會進一步加速人精力的消耗。

內啡肽則相反,它的釋放可以緩解痛苦和抵抗壓力。

 

由此達成長久的目標,讓人體驗內在的滿足。

同樣是感受快樂,卻有著截然相反的結果。

比起多巴胺的“先甜後苦”,內啡肽則是“先苦後甜”。

一次次慾望滋生,重複的是短暫的「多巴胺快樂」;只有學會節律,才能獲得長久的自我滿足。

與其沉淪墮落,靠著偷懶擺爛去釋放壓力,體會「一過性滿足」帶來的表面快樂。

不如潛心改變,對抗惰性,提升自身,獲得高品質的精神富足。

 

 

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:保持「微餓」狀態

人民日報說:“生活最大的苦惱,不是擁有的太少,而是想要的太多。”

人之所以不快樂,源自於慾念太飽,易滋生貪婪。

心理學家休‧麥凱曾在《慾念心理學》中,提出「慾望-幸福」的曲線。

 

當一個人慾望很小的時候,只要一點小小的期望被滿足,就會感受到莫大的幸福;

但當慾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,幸福感非但不會相應提升,反而會迅速跌入低谷。

很多時候,人不是得到的太少,而是想要的太多。

不知足,只會陷入慾望的溝壑,怎樣都得不到快樂。

古人雲:人生有度,過則為災。

 

懂得保持自己身心「微餓」的人,才能在節制中,修得人生的圓滿。

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:“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。”

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渴求和慾望,身心也時時刻刻想要一種滿足的「飽足感」。

如果不加控制,貪念就好像窗外的爬山虎,肆意生長,將房屋緊緊纏繞,讓屋內的人看不到光亮。

常言道,寡欲心自輕。

那些清醒的成年人,都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,保持心靈「微餓」的狀態。

用潛心學習取代頻繁刷劇,去探索喜愛的運動方式而非在家擺爛,選擇獨處自省遠離「玩樂」社交…

有句埃及諺語說:“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慾望,就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,掌握了自己的命運。”

 

 

《西岩贅語》中說:“縱欲之樂,憂患隨焉。”

人這一生,所求有度,過則成災。

慾望越小,幸福越多;慾望越多,反而容易跌入低潮。

只有能夠主宰自己慾望的人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幸福感,放任自己慾望只能被毀掉。

願你成為身心「微餓」的成年人,用極致的自律創造精緻的人生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