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孩子不生孩子,到底誰比較後悔?

生孩子不生孩子,到底誰比較後悔?
value101 2024-03-01 檢舉

近日,有一則報道上了頭條熱榜— #蕭敬騰說不願妻子受生育之苦#

 

他接受《人物》訪問時表示,生孩子是人類史上第一痛,讓女性承受太多辛苦。

 

這句言論引發了網友們熱烈的討論。

關於不生小孩這樣的話題,讓人聯想到去年12月,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發表的感受:

她在患癌症後表示,後悔當初選擇了丁克

她的言論,也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。

葉檀的後悔,讓更多人開始反思丁克這項決策的長期影響和後果。

要知道,作為智慧和獨立女性的代表,葉檀當初的選擇,被許多人評價為睿智和成熟。

但現在,看到她剃去了長髮,一臉憔悴地出現在鏡頭前,很多人都為之唏噓。

一是為她的身體,二是為她曾經的選擇。

 

對著鏡頭,她這樣說:

「做丁克,是一種很不容易做出的選擇。年輕的時候是容易的,到了五十歲的時候,身體不好了,別人都有小孩你沒有,一旦有頭疼腦熱,沒有孩子來幫忙,如果事業再不成功,往往這個時候就會後悔。”

她還說:

“如果再選一次,我有可能會領養幾個孩子。”

丁克,這個詞,很多人都不陌生,是英文“Double income no kid”(DINK)首字母的簡寫。

字面意義是指雙方都有收入的、同時沒有子女的夫妻,但我國社會學家李銀河把它解釋為:

「自願不孕的人」

 

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:

我國平均每戶的人口數為2.62。

也就是說,每個家庭的平均人口,不足3人,那麼,不足的這些,就意味著有些家庭還沒要孩子,或選擇了丁克。

實際上,我國目前有大概60萬個丁克家庭。

不只是我國,根據韓國統計廳公佈的數據顯示:

2022年韓國登記結婚不到五年的新婚夫婦共81.5357萬對,其中丁克族佔了23.4006萬對,佔比接近30%。

這意味著,近三分之一的韓國夫婦,選擇了不要孩子。

 

他們為什麼選擇了丁克?

傳統觀念裡,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修課,但為什麼有人會獨闢蹊徑,選擇了不同於其他人的道路?

在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的中國傳統觀念裡,很多人認為選擇丁克是一種自私,不為父母考慮,不顧家庭責任。

但實際上,不是每一條魚都住在同一片海裡。

選擇丁克的人,有的是內心召喚的主動為之,有的是不得不接受的被迫選擇,還有的,是沒有做好成為父母的準備。

 

根據統計,選擇丁克的人,認為生了孩子,會牽扯精力的,佔25.4%;

認為會影響工作的,佔16.7%;認為經濟能力有限的,佔18.6%;認為影響兩人世界的,佔13.6%。

根據育媧人口智庫發布的研究報告,平均把一個孩子養育到18歲的成本大概在50萬左右。

如果是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,這個數字會翻倍。

這還不算孩子後續的大學教育、買房結婚等硬性開支。

等到孩子成年結婚生子,父母至少都60多歲了,這意味著一輩子都要為孩子而奔忙。

 

加之,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,即便自己付出大量金錢精力培養孩子,將來子女也未必能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,還有可能成為未來家庭的寄生蟲。

那麼,選擇先過好自己的生活,就成為許多夫妻的選擇。

所以,決定丁克的人,未必是人們眼中的不成熟不理性,反而,恰恰可能是深思熟慮後的決策。

現實生活中,就算不是出於經濟壓力的考量,有的人還是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丁克。

像我們熟知的歌手李健,雖然和妻子感情很好,結婚20多年,但卻一直沒有生小孩。

談到丁克的原因,他認為自己沒有做好當父親的準備,在一次訪談中,他說:

“沒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,也不是什麼瀕危物種。”

 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