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晚年,如果一個人獨居,需要擁有這幾種“歸途”

人到晚年,如果一個人獨居,需要擁有這幾種“歸途”
value101 2024-03-02 檢舉

01

夫妻雙雙把家還,你挑水來我澆園。

雖然孤獨可以享受,但是人是害怕孤獨的,尤其是長久的孤獨。

一個人,一間房子,一盞孤燈,一條忽長忽短的影子......在外人看來是詩意的,但當事人卻是有苦難言的。

人到晚年,老伴先走一步,或者在中老年的時候,夫妻離婚了,那就只能一個人獨居。

往後餘生,要活成什麼樣子,需要提前考慮。

 

有個詞語說得好——向死而生。

從從容容地走向生命的終點,這是尊重自然規律,只是每一步,都要體面一些,別太慫了。

 

人到晚年,如果一個人獨居,需要擁有這幾種“歸途”

 

02

人到晚年,找不到歸途,餘生都在流浪。

有這樣一句話:“故鄉容不下肉身,他鄉容不下靈魂。”

一個人真正的流浪,不是沒有地方居住,也不是沒有飯吃,而是靈魂沒有地方安放。

作為老人,肯定有“葉落歸根”的想法。因此,很多老人,退休之後,第一時間就是回鄉,老兩口一起種菜,打理老屋。

也有一些老人,一輩子都在老家,過著躬耕的生活。雖然日子簡單,生活不富有,但是很開心。畢竟,習慣了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,看到炊煙,就有了暖意。

在小城裡,也有一些老夫妻,住在小區裡。孩子們去外地工作了,在更大的城市。

 

當夫妻之中,有一個人過世之後,剩下的那個人,就要改變養老方式了。主要是兒女們不放心,老人自己的身體也不太好,需要有人照顧。

因此,很多老人,迫於孩子的要求,不得不“隨遷”——兒女在的地方,就是老人的“新家”。

事實上,老人住在兒女的家裡,難以有歸宿感。

作家張亞凌寫過這樣一件事:他每天在某商場的十字路口,都會遇到一個老太太。

老太太有七十多歲了,打扮有些土氣,趴在欄杆上,看著車來車往。風很大的時候,也不會離開。

攀談了幾句。老太太說,原來她住在小城的小巷,巷子裡有很多老姐妹,巷子的一端有莊稼,可以下地干活。老伴走了,她就離開了小巷。

 

老太太說:“城裡好是好,娃娃給的好,不是咱想要的好。”

作家說:“養老院......”話還沒有開始,老太太就變臉了,她認為,養老院都是五保戶的家。

哎!有多少老人,住在人流如織的城市,卻只能看看別人的熱鬧,找不到自己的熱鬧。

找不到歸途的老人,就像一株野草,被強行搬到了水泥街道,怎麼也活不好。看起來,每天被人供養著,但是根在萎縮,甚至變成了“無根豆芽”一樣。

人到晚年,如果一個人獨居,需要擁有這幾種“歸途”

 

03

人這一生,皆要自渡,“歸途”是自己給的。

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說過:“誠實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意願行事,餓的時候才吃飯,愛的時候不必撒謊。”

要懂得,如果身體注定要流浪,那麼靈魂就要有地方可以安放。正所謂,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。

根據現實來看,建議獨居的老人,為自己準備以下幾種“歸途”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