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不要吸收別人的情緒

永遠不要吸收別人的情緒
value101 2024-03-08 檢舉

網友@春水 講過自己的一段經驗。

兩年前,他在異國讀書,遇到了幾個和自己一樣的家鄉。

因為網友熱情的性格,這些人對他很是信任。

生活上有什麼趣事,感情有什麼進展,他們都願意和網友分享。

 

但更多的時候,他們會把網友當成一個樹洞。

這個人吐槽自己的室友人品差,那個人抱怨自己的房東太難纏。

與他們在一起,網友每次都會吸收一大堆怨氣。

這些不好的感受鬱結於心,吞噬著網友的熱情,也逐漸帶走了他的好脾氣。

那天,剛參加完聚會的他接到了母親的電話,居然一反常態吼了母親。

想起這許多天來,他對誰都懷有敵意,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。

他突然意識到,自己本來並非如此,但因為背負了別人的壞情緒,才讓原本正常的生活走向失序。

他馬上向母親道歉,並決定不再接收別人的壞情緒。

當有人再次向他傾倒苦水時,他只是默默傾聽,卻再也不會把自己代入對方的遭遇。

清空了心底的積鬱,他又變回了那個陽光自在的自己。

 

有人說:“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,並非生活過於刻薄,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。”

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,都有自己的課題。

我們無法替別人經歷,也無法拯救他人於生活的沼澤。

過度共感別人,只會讓自己被情緒反噬,讓人生走進失控的情況。

真正聰明的做法,是同情別人的遭遇,卻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。

給自己一層情緒防護罩,從根本上屏蔽別人的負能量,把平靜的心靈還給自己。

 

3

在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
有位智者走在路上,遇到了一個情緒失控的人,對他大發脾氣。

智者並無任何不快,反而神情平靜地站在那裡。

等到那人走了,同伴問她,那人罵你,為何你卻一點都不生氣?

智者反問他:“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禮物,你拒絕接受,那這份禮物最後會屬於誰?”

同伴答道:“當然物歸原主。”

智者微微一笑:“他釋放壞情緒,我自然也有不接收的權利。”

當你看破別人的喜怒與自己無關,你就能收起過度共感的心;

不再在意別人,你才能經由別人的情緒而不動心,專注地活好自己。

《奇葩說》中,有個詞叫「情緒自由」。

指的是不被他人的負能量消耗,能隨意掌控自己情緒的一種狀態。

那麼如何實現情緒自由呢?晚君為大家總結了三個小方法。

 

1. 建立你的情緒邊界。

作家金邊說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,它像護城河,將我們與他人的情緒區分開來。

一個人有清晰的界線感,就能分辨出每一份情緒的真正歸屬地。

對情緒有了深刻的認識,你就不會在朋友失戀時被他的傷心所感染;

也不會在同事吐槽老闆時,覺得自己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。

理性看待別人的境遇,分離別人與自己的課題。

只傾聽,不入心,建立起個人的情緒邊界,這才是對人對己最大的善待。

 

2. 優化你的同理系統。

每個人一出生,都自備一套情緒系統。

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,有人對快樂更敏感,有人卻更容易發現別人的不開心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

人本主義創辦人羅傑斯認為,積極的人能不斷降低對負面情緒的敏感度。

因此在面對他人的悲傷或難過時,更不容易產生同理心疲勞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以刻意訓練自己的大腦。

在傾聽別人的訊息時,忽略悲傷的語句,專注分析其中有利的部分。

讓自己時時保持在正念想法中,他人的負能量就再也不能傷害你。

 

3. 學會照顧你的感受。

仔細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也曾為了別人,強迫自己馬不停蹄地在不同的事情中周轉。

上一件事還沒消化完,你又開始為了下一件事消沉或沮喪。

在這過程中,你一直都以別人為第一順位,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。

有句話說得很好,適度共感是天賦,過度同理心是懲罰。

生活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。

你可以同情別人,卻不必以他人為主線,放下共感的重擔,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。

要記住,你不必時時刻刻保持善解人意,因為你自己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。

 

很認同一句話:

“生命的意義,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,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。”

在面對別人負面情緒時,學習把自己的感受置頂。

不必為他人的生活負責,更無需為了別人讓自己受傷。

不再當別人的情緒回收站,你才能專注自己的課題,經營好自己的人生。

點個讚吧 ,努力實現情緒自由,願你此後不憂不懼,遇見最好的自己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