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原生家庭窮養的人,成人後如何擺脫身上的窮病

被原生家庭窮養的人,成人後如何擺脫身上的窮病
value101 2024-03-08 檢舉

 

不論命運發給你什麼樣的牌,

請用心打好它。

 

你是被窮養長大的人嗎?

在你的成長過程中,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:

爸媽供你唸書太不容易了,你不能再亂花錢了;

我們家窮,不能跟別人比,能省就要省;

看到什麼都想買,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啊!

現實中,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總是一再強調家庭貧窮的事實,想以此克制孩子消費的慾望。

然而,被窮養長大的人,成年後即使衣食無憂,內心也千瘡百孔。

他們的一生都會被匱乏感和無力感緊緊包裹。

這種感覺會逐漸演變成一種病症:

窮病。

正如《貧窮的本質》一書中說:

「貧窮是一種會遺傳的疾病。

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,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考方式,侷限你的人生。」

 

1

《奇葩說》中,辯手席瑞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。

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席瑞,從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:

“家裡沒錢,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。”

 

這句話深埋在他心裡,以至於貫穿了整個童年。

所以每次跟著大人去超市,他總是低頭看地板。

他習慣用這種卑微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渴望,以避免在大人面前露出破綻。

有一次沒忍住,路過食物區的時候他盯著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,恰巧被姥姥發現了。

姥姥看穿了席瑞的心思,雖然猶豫但最後還是買下了。

但回去的路上,姥姥輕輕念了一句:這瓶罐頭7塊9,夠我們吃了一頓飯。

席瑞聽完心裡難受了許久。

 

當他回到家,打開甘甜的罐頭,也只嚐出了苦澀的滋味。

長大後,席瑞透過努力改變了貧窮的家境,但那種沒錢的恐懼卻始終揮之不去。

直到現在,他去一個消費場所,如果沒帶超過三倍的錢,就會感到焦慮不安。

只要病得不嚴重,他就不會花錢去醫院。

如果有人對他好,他不會為此歡欣雀躍,反而只會覺得「我不配」。

窮養帶給席瑞的,是對家庭的強烈愧疚,和如影隨形的痛苦。

清華教授彭凱平說:“貧窮感的灌輸,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。”

現實中,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「窮養式教育」下,埋下了自卑的種子。

有位網友曾說:自己幫朋友過生日,一群人吃飯AA,平攤下來她只花了45元。

於是她開心地發了個聚餐的影片到朋友圈,沒想到立刻收到了爸爸傳來的訊息:

“這是在哪裡吃飯呢?好豐富,這樣吃是你花錢嗎?是的話就是在吃你老爸的血。”

 

一句話,澆熄了女孩原本的好心情,她感覺內心如剜刀般難受。

還有位部落客,第一次搭飛機旅行,興奮地拍下窗外的雲彩跟媽媽分享。

 

然而,媽媽的回覆卻像一把尖銳的刀,刺得他內心痛不欲生:

“你過的富人生活,爹娘過的地獄生活。”

 

這些被窮養長大的人,無所不在後續的貼文裡也說了類似的話:

因為從小就被教育“家裡窮”,導致自己在親子關係中一直承擔著“虧欠者”的角色。

不僅如此,長大後的每一次滿足,都會伴隨著巨大的罪惡感。

物質上的匱乏是暫時的,精神上的窘迫卻是永久的。

骨子裡的「窮病」不加扼制,最終就會像癒長愈大的毒瘤,伴隨人的一生。

2

電影《我不是藥神》中,有一句格外紮心的台詞:

“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,那就是窮病。”

什麼是窮病?

其實就是窮養下的嚴重副作用——

當一個長期被窮養的孩子長大後,Ta的人生就會容易陷入以下三種情況。

1. 消費上:要嘛報復性花錢,要嘛覺得花錢就是犯罪。

有人從小都是撿別人的舊衣服穿,以至於長大後每個月都瘋狂買買買;

有人從小就被父母限制買零食吃,以至於長大後暴飲暴食補償自己;

有人從小就沒有收到一個玩具,以至於長大後將玩具堆滿了整個家。

這種瘋狂消費的行為,叫做「童年報復性補償」。

意思是,小時候窮怕了的人,長大後就會報復性地彌補自己心理的空缺。

另一方面,很多人長期受到金錢上的限制,就會像席瑞一樣,對花錢產生一種深刻的犯罪感。

作家陳妍的丈夫,是典型從小就被窮養大的孩子。

他的父母總是反覆強調“家裡多窮”,“自己多麼不容易”。

以至於長大後的他,連買瓶3塊的可樂,都要在心裡掙扎一下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