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三年最聰明的活法:餓鼠法則、麻雀效應、蜘蛛定律

未來三年最聰明的活法:餓鼠法則、麻雀效應、蜘蛛定律
value101 2024-03-11 檢舉

 

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。

魯迅先生說,生活,是迅速的,變化而不止。

過去三年,我們經歷了很多的變化,也許你已經忘了:

2021年,新冠疫情持續蔓延,河南暴雨災害,雙減政策實施;

2022年,俄烏戰爭引發全球熱議,聯準會開啟6次升息,亞馬遜淨虧損1,839億;

2023年,疫情結束,甲流的突襲,橫空出世的ChatGPT、以及全球科技業爆發的裁員危機。

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,「寒意」仍在馬不停蹄地傳遞給每一個人。

 

奧修在《勇氣》裡說:

在完全的自由當中,一切的可能都是敞開的,沒有什麼是固定的,保持警覺,你沒有別條路可走。

未來三年,會發生什麼,誰也無法預知。

但現實就是,變化之中往往有危機,危機之中往往有轉機。

時代的浪潮之中,只有少數人才能夠站穩腳步。

如何成為這少數人?

首先你要讀懂這三大法則。

 

1

餓鼠法則:警惕

1925年,美國科學家麥開,做過一個特別的實驗。

他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關在不同的籠子裡,分成兩撥觀察。

第一組幼鼠,每天吃得飽飽的,日子過得非常安逸。

第二組幼鼠,提供的食物量只有前一組的60%,大多時候它們都處於飢餓狀態。

經過一段時間的這種餵食方式,實驗結果令人大為震驚。

第一組幼鼠行動遲緩,毛色暗淡,活了不到3年就相繼離世;

第二組幼鼠卻精力充沛,毛色光亮,最終壽命超過5年。

這就是著名的「餓鼠效應」。

 

 

老鼠要維持生命,就要保持微微的飢餓感。

因為飢餓感會加深老鼠對生存的渴望,會不斷刺激它尋找下一頓食物。

人也是如此。

要想在複雜的社會中生存,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。

保持一定的飢餓意識,才能從容面對波詭雲諦的世界。

作家餘秋雨,早年以《戲劇理論史稿》一舉成名,並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。

如果他在這個位置上做下去,下半生也能逍遙自在。

但餘秋雨卻對眼下的生活感到越來越焦慮。

他意識到,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上上課、出席活動,非常輕鬆。

但閒暇之餘,他已經很少提起筆來創作。

長期如此,自己的學術能力恐怕會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的境地。

 

於是,在1991年,他毅然捨棄了穩定的工作,孤單一人踏上西北高原,去追尋中國文化的遺跡。

經歷一年的艱辛考察,《文化苦旅》終於面世,驚艷文學圈。

從此,餘秋雨奠定了自己在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,事業也煥發了新的生命。

聽過一句話:人生唯一的安全感,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。

真正能在時代中長存的,一定是危機感最強的人。

海爾的創始人,張瑞敏有一句經典名言:永遠戰戰兢兢,永遠如履薄冰。

他絕不允許海爾置身於安逸的境地,每當外界經濟環境有波動,他就立刻實行措施轉變。

因此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,大部分企業深陷危機的時候,海爾的利潤卻實現了逆勢成長。

 

俗話說,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

對每個人來說,當下的時代就像是平靜的海面,暗潮之下是波濤洶湧。

人人都是在海上航行的小船。

當浪頭不斷來襲,選擇安逸的人,一定會被巨浪掀翻。

不要等到面臨翻船,才後悔曾經的貪圖平穩;

不要讓眼前的表象,毀了你未來可期的日子。

只有在寧靜中預見危機,才能在狂風暴雨來臨時活得從容鎮定。

 

2

麻雀效應:變化

“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,但不知為什麼,我們輸了。”

當年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,其CEO在記者會上的這句話,讓在場所有的諾基亞高層都不禁落淚。

諾基亞曾經是手機產業的霸主,但在安卓系統逐漸興起的時候,它卻頑固地堅持了塞班系統。

最後錯失了轉型的機會,只能被產業無情地拋棄。

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,墨守成規並不等於穩定,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。

 

想起著名的「麻雀效應」

在這個充滿鋼筋和混凝土的城市中,極少能有飛禽可以跟人類共存,除了麻雀。

對鳥類來說,城市的噪音、光污染和汽車廢氣都是致命的威脅。

因此大多數鳥類都會選擇遠離人群,尋找更僻靜的生存環境。

麻雀卻採取了與眾不同的策略:

它們不僅主動進入人類的居住地,也根據人類生活的變化來適應和調整自己。

過去,麻雀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和植物種子;現在,它們學會了在垃圾堆裡尋找食物。

曾經,麻雀通常在樹洞裡築巢;如今,從煙囪到排水溝,都可以成為它們的安家之地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