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不要在工作上消耗自己

永遠不要在工作上消耗自己
value101 2024-03-13 檢舉

他們最後成了一個螺絲釘,卡在那邊,往上爬沒本事,往外走,狗都嫌棄。

 

02

日本知名保險公司創始人岩瀨大輔,畢業後曾先後任職多家知名諮詢公司和風投機構,最後選擇了創業。

回顧自己多年的職場生涯,他曾總結出一套“工作三原則”,其中有一項:

 

永遠沒有無聊的工作,任何崗位都要努力加入自己的附加值。

弱者被工作榨盡,強者卻把工作當成修煉場。

1. 修煉能力

這個社會遵循一個守恆原則。

你的能力水平越高,你的價值和收入自然水漲船高。

 

阿里巴巴剛剛起步時,童文紅應聘上了前台崗位,需要同時做前台和行政的活,工資僅500塊。

但她不僅沒有抱怨,反而將這兩份工作做到極致:

為了熟練解決客戶的問題,她從零學習公司所有業務;

 

為了提升工作效率,一有同事出差,她就提前幫助查好車次和時間。

 

三年後,她當上了行政主管。

後來阿里發展物流業務,創立菜鳥裹裹,她又擔負起了組織責任。

每天她除了簽約人才,還主動學習倉儲物流知識,幫助搭建大數據運營平台……

在她的主導下,菜鳥裹裹成立不到三年,估值就超過千億。

其實,工作的本質就是利益互換:你想要賺錢,就要讓自己值錢。

 

羨慕別人升職加薪,不如潛心打磨自己的專長。

你的能力有多大,吃到的蛋糕就有多大。

 

2. 修煉心態

 

1967年,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項叫習得性無助的實驗。

他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,只要蜂音器一響,就給狗做電擊。

在多次實驗後,塞利格曼改變了做法。

他按響蜂音器之後,就把籠門打開了。

讓人想不到的是,狗並沒有逃跑,而是直接倒地呻吟、全身顫抖,放棄了逃出牢籠的機會。

人也是這樣。

 

一旦恐懼問題,抱怨失敗,我們就會畫地為牢,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。

董宇輝談過關於工作的感悟:

“這個世界並不會一直善待你,你的脆弱有時候會成為致命的缺點。

我們要做的,就是在漫漫人生中,不斷強化自己,將玻璃心換成鋼的。”

職場沒有那麼多的順風順水,多的是糟心事、麻煩事。

想成為文案高手,你得絞盡腦汁地一字字去打磨,卡殼是家常便飯,斃稿也是常有之事,但這些挫折本身就是工作和成長一部分。

想成為金牌銷售,你低聲下氣地去推銷,可能會吃一次次閉門羹;你笑臉相迎地去討好客戶,可能換來的是辱罵……

那些高提成背後,是伶俐的嘴,更是放得下的厚臉皮。

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顆脆弱的心。

只是有人把它練成不銹鋼的,一路生猛地架橋開山。

 

3. 修煉認知

在一次訪談中,張一鳴指出:認知力,是一個人核心的競爭力

很多人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,接觸同樣的信息,久而久之,就被困在思維繭房中。

張一鳴卻不同,他逼自己去升級自己的認知。

在酷訊時,很多同事都是清華、北大、斯坦福等名校的計算機專業碩士、博士,他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態度。

在微軟時,他會主動總結大企業管理的經驗。

在業餘時間,他會讀各種人物的傳記、心理學書去延展自己的思維,打破認知的藩籬。

在廣泛的閱讀中,他提煉了成功人士必備的一個特質:延遲滿足能力。

所以他的生活簡單而專注,把全部心思放在研究產品上和閱讀上。

 

對人性的認知,讓他在短短時間內就奠定了自己的商業版圖。

困於認知,就會自囚在生活底層,升維認知,才能讓人生更上一層。

一個目光短視的打工人,低頭抬頭之間,關注的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田。

糾結的都是當下工作的細枝末節,琢磨的都是如何敷衍任務。

但是遠見者卻會把眼界放在自身成長,放在行業變化上。

這兩者的認知偏差,決定了他們以後的舞台必定不一樣。

 

有人把職場人劃分為兩種類型:

一種是消耗型,只漲工齡,不漲本事。

 

一種充電型,隨著在職場摸爬滾打,無論是能力,還是認知,都得到極大提升。

 

如果你是前者,你會發現所有偷過的懶、躲過的事,都將成為生活的重壓。

如果你是後者,你要相信,工作的自我投資、自我增值,是日後豐厚的回報。

點個贊吧  ,與朋友們共勉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