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拖垮一個人的,是匱乏心理

真正拖垮一個人的,是匱乏心理
value101 2024-03-18 檢舉

她出生於香港,7歲時父親去世。母親改嫁後,她在舅舅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。

波折的經歷讓她的內心變得脆弱敏感,極度渴望一段安穩的感情。

她剛進演藝圈時,由於演技不佳頗受排擠。

只有前輩湯鎮業處處耐心指點,時時給予她鼓勵。

在她生病住院時,也是湯鎮業帶著煲的湯,陪伴在病床前。

久違的溫暖擊中了翁美玲的心,她很快就與湯鎮業走到了一起。

不久後湯鎮業接戲變多,工作也變得忙碌起來。

翁美玲怕自己被冷落,總愛揪住小事盤問男友,胡亂猜疑。

一開始湯鎮業還耐心解釋,可隨著她無理取鬧的次數增多,湯鎮業也煩躁起來,常和她爭吵。

翁美玲本就沒有安全感,頻繁的爭吵更是讓她陷入焦慮。

於是她就用傷害自己的方式逼湯鎮業妥協,兩人的關係也從甜蜜變得窒息。

一次湯鎮業和好友聚會,被記者拍攝後大肆渲染。

儘管湯鎮業一再向翁美玲解釋緣由,但翁美玲仍是歇斯底里,以自殺威脅男友。

這讓湯鎮業感到身心俱疲,他不再解釋,而是掛斷了電話。

翁美玲卻因此心態失衡,衝動之下選擇了自殺。

情感匱乏的人,總是把幸福寄託於他人,希望別人填補自己的感情缺口;

索取身邊人的關心,渴望掌控關係,從而消除心底的不安全感。

殊不知不斷苛求,只會令感情消磨殆盡;拼命索取,只會讓對方避之不及。

生活本是孤獨的長河,我們才是自己唯一的擺渡人。

收回對別人的依賴,打造自己的盔甲,才能抵禦生活的風吹雨打;

包裹起心底的創傷,學會為自己療愈,晦暗的過往終會成為前進的勳章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 

物質匱乏

前段時間,話題「成年後,你有哪些補償性行為?」衝上了微博熱搜。

話題下的回答五花八門:

小時候過生日從來沒有蛋糕,結婚後,生日買好幾個,也不是有多好吃,就是執念作祟;

以前零食少,每次都讓妹妹,現在超級喜歡囤,有些過期了還沒吃完;

小時候衣服只夠換洗,現在恨不得天天穿不重樣的衣服…

研究發現,很多人無節制地消費,其實是因為物質匱乏而產生的補償心理。

可一味地佔有並不能治癒匱乏感,反而使自己被慾望奴役。

知識媒體人派琦琦講過自己的一段經驗。

她家境貧寒,家人為了維持生計,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。

童年時的她新衣服也沒幾件,更沒有零用錢和玩具。

懂事的她從不抱怨,只是在心裡默默羨慕別人。

如今工作了,生活雖有改善,心底卻仍有匱乏感。

每當同事們喝下午茶、買昂貴的化妝品,她都格外羨慕,總盼著有一天也能這樣瀟灑地花錢。

在得知辦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費時,她毫不猶豫地辦了一張。

從透支幾百元買小家電,到花上萬元買手機、奢侈品。

越是昂貴的東西,她越想迅速刷卡拿下,花錢越多,就越覺得自己擺脫了貧窮。

但隨著花錢速度超過了賺錢速度,她的生活節奏漸漸被打亂。

還款日臨近時,她總是會對著帳單發愁不已,銀行打來的催債電話,更令她坐立難安。

債務纏身的她只好和朋友借錢,又打了好幾份工,才終於擺脫惡性循環。

《世界從不寂靜》中說:“每個人都有癮,癮不是需求,而是黑洞,填不滿,關不上。”

若為填補匱乏感而放縱慾望,看似擺脫了貧困,實則透支了金錢,使生活舉步維艱。

真正的富足感,並非揮霍無度,而是能清醒地衡量自身條件,在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
理性地對待金錢,在取捨有度間,讓自己活得富足體面;

卸下慾望的枷鎖,學會知足常樂,才會走出匱乏感的漩渦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 

《今日簡史》寫道:“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,就在於自己的心智。”

在人世間磋磨輾轉,每個人心裡都有裂痕和傷口。

我們內心的貧瘠、信心的缺失、慾望的侵蝕,本質上都是匱乏心理的投射。

這種匱乏感,會讓我們產生深深的無力感、痛苦,甚至恐懼。

而唯有走出這種狀態,我們才能學會善待自己,膽怯時不再自我貶低,而是給自己鼓勁,受傷時不再期待他人,而是進行自我療癒。

往後餘生,願你我對外有禦難的勇氣,對內有愈己的底氣,在泥濘的生活道路上行得步履輕盈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