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人豁然開朗的5種底層思維

讓人豁然開朗的5種底層思維
value101 2024-03-18 檢舉

大房子有了,但是兩口子每個月卻背上了五千多塊的房貸,還有上有老下有下的壓力,一家人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。

 

為了有更多收入,網友的老公辭去了國企的工作,去了一家位置遠,但收入高一點的公司,工作也比之前辛苦很多。

 

經過這麼一番折騰,網友開始反省,以前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一家人活得更好,但是現實是每個人的壓力都更大了。

 

想明白之後,她又把新房子賣了,搬進了一個老一點的二手房。

 

這下夫妻兩人手頭變得寬裕了,老公也可以輕鬆一點,不用賣命工作了,一家人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。

 

為了達到目標,我們通常會用各種手段,但最後卻淪為了手段的奴隸。

 

馬斯克曾提出「第一性原理」 ,也就是 做事時從最基本的事實出發,找到實現目標的最適解。

 

面對生活,也是如此。

 

以最終的目的展開思考,從源頭找解決方案,才能以始為終,不迷失方向。

 

 

自我分離思維

 

有一句話叫:“為了逃離內心深處的不安,最好的方式就是'解離'。”

 

「解離」是心理學中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,也就是當人身處痛苦時,卻感受不到痛苦的分離狀態。

 

經歷疾苦的人,可以用「自我分離」的方式減弱苦楚。

 

弗蘭克爾有一天在集中營工作時,發現自己的鞋子破了。

 

按照集中營的慣例,鞋子破了的人走路會變慢,走路慢就會被拖出去處死。

 

鞋子破了,弗蘭克爾的腳磨得特別痛,而且烈日炎炎下又渴又餓,弗蘭克爾當時覺得自己肯定完了。

 

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,弗蘭克爾為了活下去,不再盯著當前的痛苦,開始發揮想像。

 

他想像未來的某一天,他出席國際心理學論壇,在論壇上他對今天的遭遇侃侃而談。

 

例如鞋子是怎麼破的,勞動有多辛苦,總之他幻想著把當前的境遇變成未來講座的素材。

 

最終,弗蘭克爾透過「自我分離」思維拯救了自己,在集中營得以存活。

 

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提出的“鈍感力”,其實就是一種解離。

 

如果一個人過度在意自己的感受,那麼就會深受負面情緒的羈絆。

 

拋下主觀感知去生活,是一種「鈍感」的人生智慧。

 

遇事時,頓一點,適時忽略自己的感受,善用分離思維,才能在種種磨難前游刃有餘。

 

 

超越思維

 

弗蘭克爾說:“超越自我的能力,是人類另一種獨特品質。”

 

超越自我的本質是走出自我,專注於自己以外的事物。

 

《思維的囚徒》中講述了一個郵政員的故事:

 

維塔是一位負責送信的郵政員,每天都在重複做著同一件事,但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工作,臉上常掛著微笑,工作一直很有激情。

 

有一天天氣很糟糕,客戶一開始以為維塔今天肯定是罵罵咧咧地工作,但令人意外的是,維塔竟然在吹著口哨送信。

 

看到熱情的維塔,客戶忍不住問她:“你真是好樣的,為什麼你每天送信都這麼開心呢?”

 

維塔聽到誇贊,自豪地說:“因為我做的,不止是送信,我是在幫助人們保持聯絡,我在為社會發展做貢獻。”

 

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,工作時就容易心生抱怨。

 

對於超於自身需求的人來說,工作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所需,而是為了實現更高的目標,即便麵對無聊的任務也有飽滿的熱情。

 

有問題的眼球會看到自己的重影,但是一個健康的眼球是看不到自己的,它只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。

 

我們和眼球一樣,只關注自身需求,就容易產生病態。

 

健康的活法,就是偶爾忽略自己,把視線放在他人身上,與外界建立更好的連結。

 

走出自我,在利他的同時,也能沉澱出自己的一份歸屬感。

 

 

寫在最後

 

《思維的囚徒》的作者用一個十字象限把不同的人區分:

 

(圖源網絡,侵刪)

 

橫軸從失敗到成功,縱軸是從絕望到意義,不同的人所處象限不同。

 

成功和意義是每個人都渴望的,只是相較於成功,追求意義更簡單,因為它只需要我們轉換思想。

 

生活這個牢籠,只有思維這把鎖才能打開。

 

正如作家詹唐寧所說:

 

“思維最大的創造性在於,它永遠都有能力,讓一切發生對你只帶來正面影響。”

 

當一個人的觀念開始轉變,他就會發現,一切發生,皆利於我。

 

用清醒的思維,過充實的人生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