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幫孩子擺脫焦慮》,是為人父母的終身課題

《幫孩子擺脫焦慮》,是為人父母的終身課題
value101 2024-03-18 檢舉

 

在女職工宿舍,媽媽絲毫不顧兒子的感受,幫兒子脫得只剩內褲,給他擦拭身體。

 

在需要禹洋表達的時候,媽媽總會衝在前面,替兒子代言,斷絕他自我表達的機會。

 

在媽媽密不透風的保護裡,兒子喪失了正常社交的機會和能力。

 

布麗吉特·沃克曾說:

 

父母的使命不是將孩子放在溫室中,遠離所有的痛苦,而是讓孩子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恐懼。

 

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,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傷害,應該溫暖地陪伴他們,在循序漸進的改變中,給予孩子麵對恐懼的勇氣。

 

幫孩子擺脫焦慮,是父母的終身課題

 

孩子總會遇到邁不去的坎兒,攻克不了的難題,在巨大的壓力面前,如何擺脫焦慮?

 

在《幫助孩子擺脫焦慮》一書中,作者為父母提出了以下策略:

 

1. 拒絕爭論和講道理

 

法國哲學家盧梭說:“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:講道理,發脾氣,刻意感動。”

 

當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教育孩子時,往往事與願違。

 

曾經為說服女兒而頭痛的海莉爸爸深有體會。

 

海莉成績很棒,但她從不主動發言,總是選擇坐在最後一排。

 

爸爸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,他語重心長地對海莉說:“孩子,你要明白,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。”

 

然而,這樣的勸誡並未觸及海莉的內心。

 

父母需要的是傾聽孩子,抽絲剝繭,找到焦慮的誘因。

 

透過「如果......就......」的句式不斷詢問,找到孩子的焦慮來源。

 

這樣才能對症下藥,進入下一個治療過程。

 

2. 給焦慮取個綽號

 

孩子在相處中,是不是會給朋友取綽號,那是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,焦慮綽號也有這樣的作用。

 

當孩子產生焦慮時,不用刻意迴避,而是鼓勵他們給焦慮取綽號,用遊戲的方式面對恐懼,這是一種暴露療法。

 

例如孩子有分離焦慮,父母和孩子輪流扮演焦慮和綽號這兩個角色。

 

父母用語言描述:“如果你一個人呆在房間裡,你會覺得不安全。”

 

孩子就大聲地喊出來:“嗨,你這個懦弱蟲!”

 

父母接著說:“你會馬上呼叫媽媽,好知道媽媽在哪裡。”

 

孩子繼續喊:“嗨,你這個懦弱蟲!”

 

重複幾次之後,再互換角色。這樣的遊戲能讓孩子用客觀、自然的態度面對焦慮,從反覆的回答中,獲得快樂和勇氣。

 

在不同場景中的情境預演,會逐漸增強孩子麵對焦慮的心理素質。

 

3. 一小步也是突破

 

朋友女兒朵朵10歲了,特別害怕跟人打招呼。

 

朋友什麼方法都用遍了,但仍然收效甚微。

 

後來她聽從老師的建議,每次需要問好時,彼此熟悉後,再帶朵朵一起打招呼。

 

剛開始,朵朵還是抗拒,朋友也不強迫、不批評。

 

在一次朵朵小聲地問好後,朋友狠狠地誇了她一番。

 

漸漸的,朵朵打招呼的次數多了起來,表現也越來越自然。

 

父母可以設定一個踮著腳能夠著的目標,用語言、積分、獎勵等,幫助孩子創造成功的體驗。

 

一次真實的成就感,比空泛的引導更有力量,也能增強孩子持續進步的動力。

 

對他們保持合理的期待,一步一腳印,才能引領孩子,在成長的路上超越昨天。

 

 

寫在最後

 

每個身處焦慮風暴的孩子都應該被聆聽,每一對竭盡全力的父母都值得被尊重。

 

看見孩子的負面感受,重視他們的求助訊號,父母的接納是最好的良藥。

 

卸下孩子的心理重擔,鼓勵他們與焦慮為友,在遊戲中汲取向上的勇氣。

 

認可孩子的每一小步,激發他們的內在能量,陪伴孩子一路升級打怪。

 

願這本書可以給父母指引,幫助孩子擺脫焦慮,煥發新生,重拾快樂的能力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