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你有恩的人,不要請吃飯、送禮,要學會以下3種報答方式

對你有恩的人,不要請吃飯、送禮,要學會以下3種報答方式
value101 2024-03-22 檢舉

宗慶後把這種刻進了骨子裡的樸素和謙遜,帶進了娃哈哈,融入企業文化中。

工作中,他堅持實業,從不在細節上欺騙消費者,還堅持用成本較高的紙箱來包瓶裝水,只為一些老百姓能撿點廢品賣錢。

工作之外,員工的生活、生計問題,宗慶後照樣放在心上。

他曾在電視節目中表示:“我覺得不應該提倡基層員工996。經營企業,是企業家的樂趣。基層員工有自己的生活樂趣,不應該被剝奪。”

在娃哈哈,「不辭退45歲以上的員工」是一項鐵規定;2023年,宗老還歡迎曾經離開的人再度回到娃哈哈來。

“凝聚小家,發展大家,報效國家”,這十二個字,是他要求每個員工都要背得滾瓜爛熟的一條企業文化。

宗老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,什麼叫心懷感恩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 

平時:多走動

當生活駛入正常的軌道時,我們往往容易忽略那些曾經對我們有恩的人。

也許是因為工作忙碌、瑣事纏身,我們總是等到需要時才想起他們。

這其實是關係中的大忌。

別等需要時才去造訪,真正懂得感恩的人,應該多在日常生活中創造連結。

保持緊密的聯繫,關心他們的生活,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,讓友誼和感激之情在平凡的日子裡持續升溫。

這樣,一旦他們有需要幫助的時刻,你也能快速察覺。這比刻意送點東西來得更自然更實在。

曾經聽過一位老師講過她的故事。

老師年輕時,心地善良、為人耿直。

了解她的人很喜歡她,認為她熱情又直爽,對人特別好,不了解她的人則說她言語太過鋒利,不願與她交往。

老師大學畢業後,在離家千里的小公司工作。

薪水不高,但勝在穩定。

業餘時間裡,她就看書自學,希望再考個研究生。

有一天,母親打電話時順帶著提起一位老人,說是他們的遠房親戚。

聽說老人沒有子女在身邊,生活得很艱難,她便主動前去探望。

後來,她每週都會去探望老人兩次。去的時候倒沒有其他的想法,她看老人孤獨無比,也沒個人說話,就將這個安排固定了下來。

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,因此,長期以來,給老人買水果、買營養品的錢都是她出。她也覺得老人就像親人一般。

有一天,老人忽然問她:“你想去xx公司嗎?”

她心裡一動。這可是本地最大的企業啊,誰會不想去呢。

老師說:“當然!”

她沒想到,後來她真的會被調去那家公司。

原來,這都是老人託人介紹她入職的。而這些,都是她在照顧老人起居時從來沒有想到的。

不僅如此,老人也為她介紹了一位很好的對象,他們如願走入了婚姻。

在我問及如何報答時,老師說:“我還是像從前那樣對待他,但是生活上來往得更加頻繁。”

“我希望讓他知道,我早已成為他的親人。”

她這個行為持續了十多年,直至老人家過世。老人葬禮上,她仍是那個操持一切的人。

這無疑是一段幫助與報恩的佳話。

感謝別人,不在於一時一事,也不在於禮物多貴重,而是矢志不忘,將感謝的心意分散到每一個鮮活的當下。

所以啊,別急著將別人的善意還得乾乾淨淨,別急於達到「兩不相欠」的程度。

有來有往、細水長流才是報恩的大智慧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 

寫在最後

奧普拉·溫弗瑞曾說:“對已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,你會發現將會擁有更多;若只盯著尚未得到的事物,你將永遠覺得不夠。”

感恩,不是簡單的人情往來,而更像是強者的一種思考方式。

懂得感恩的人,生活一定不會太差。

真正的報恩,絕不是請客吃飯這麼簡單,而是實現自己與貴人之間的良性循環:

當我們身處低谷時,強大自己才是王道;

當我們取得成功時,要心懷感恩永不忘本;

而在日常生活中,要多走動、細水長流。

如此,既不至於輕慢了恩人的一片心意,也能讓關係長久。

成功心理學大師丹尼斯‧韋特利曾說:

“幸福不能被追求、佔有、賺取、穿戴或消費,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,即每一分鐘都充滿愛、優雅與感恩地生活。”

心懷感恩的人,無論際遇如何改變,一定能感受到幸福。

願我們都能學會感恩,在袖中藏一枝春色,將芬芳贈予他人!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