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高鐵上,我目睹了一個孩子變自卑的整個過程」:有窮氣的家庭,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

「高鐵上,我目睹了一個孩子變自卑的整個過程」:有窮氣的家庭,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
value101 2024-03-22 檢舉

著名的精神分析師阿德勒在其名作《理解人性》中,用過度補償的心理機制有力地解釋了許多心理現象:

如果一個兒童有某種生理缺陷或主觀上的自卑感,那麼他的生活風格將傾向於補償或過度補償那種缺陷或自卑感。

這種過度補償心理,並不是個案。

有數據顯示,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,其中,90後佔比達57%,還有超過3成的人是95後。

有網友分析這些買玩具的成年人的心理後,取了個新詞,叫“童年報復性補償”,這是用來形容童年被無情抑制住的各種慾望,在成年實現財務自主後,進行報復性補償的現象。

 

物質的貧窮,尚可透過充盈內心去享受奮鬥與收穫快樂。而心窮的人,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,也會因為童年教育的缺失,導致成年後的不安感深入骨髓。

所以,物質的窮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,將心窮傳遞給孩子,一代又一代。

真正有格局的父母,絕對不會灌輸孩子過多的物質消費觀念。一個孩子內心是否富足,也取決於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。

 

最好的愛

是讓孩子內心富足

怎麼培養內心富足的孩子呢?

1.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,不哭窮,不炫富

一檔綜藝節目裡,一位41歲當外婆的中年婦女,養育一家13口。

生活雖然艱苦,但這位媽媽從未自怨自艾,也從未向孩子抱怨。

她會帶著孩子們到烤肉店聞烤肉的香氣,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,體驗自己已經吃了一頓烤肉的感覺,孩子稱這是「空氣烤肉」。

節目裡的媽媽和孩子,雖然累,但總是充滿笑容,媽媽展現給孩子的,永遠是積極樂觀的態度,雖然物質貧窮,但精神富有。

不哭窮,如實告知孩子家裡的經濟狀況;不過度壓縮孩子的零用錢,以免造成孩子的不正常心理。

不炫富,不超出所能地培養孩子,不把孩子放到過度奢侈的環境,而是對孩子進行適當鍛煉,讓其明白生活不易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2.父母的內心富足,是給孩子最好的教科書

有句話說得好:要富孩子,先富自己。在成為最好的父母之前,首先要成為最好的自己。

在節目《真實故事計畫》裡,有一對來上海打工的夫妻。為了能留在上海,也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環境,兩個高中學歷的父母下班後去報讀夜大,考大專,再考本科,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六年。

孩子在他們的帶動下,學習也變得異常刻苦,最後考取了區重點高中。父母的努力,帶給孩子的影響,比金錢貴百倍。

家庭物質的貧窮,只是暫時的,有富足內心的支撐,才走得長遠。

3.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

電影《當幸福來敲門》裡,那位優秀的爸爸值得我們學習。即使與妻子離婚,生活窮困潦倒,他也要帶著孩子。他深愛孩子,從不抱怨,給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,讓孩子永遠保持勇氣。

每當聽到父母說「我這麼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」的時候,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異常難受。這是一種親情綁架,讓孩子無所適從。

真正的愛,應該是無條件的,這樣才能給孩子強大的安全感,才能讓孩子內心豐盈。如果用以愛之名的「哭窮」來控制孩子,最後得到的,將是兩敗俱傷。

作家張佳瑋曾說過這樣一段話:最壞的教育,並不是物質上的窮養,而是強調對比與差距的優劣,不斷提醒孩子“你的境況很糟糕”,這遠比窮養更糟糕。

下次,當孩子買錯東西時,請不要責罵和哭窮,溫柔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裡,讓孩子記住錢的來之不易,孩子會對錢有更深的理解,也能避免下次再犯錯。

人窮不是錯,只要內心充沛,在俗世生活中也能體會愛和溫暖。最可怕的,是心窮,心窮會導致狹隘走到死路,多大能耐都會過得不如意。

聰明的父母,除了錢以外,還應該懂得留給孩子愛與樂觀、堅強與上進的特質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