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陽明:一個人開悟的標誌,是學會內觀

王陽明:一個人開悟的標誌,是學會內觀
value101 2024-12-12 檢舉

 

央視紀錄片《王陽明》中,有這樣一幕。

西元1508年的一個深夜,王陽明在龍場的山洞裡打坐,然而他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。

他對人生充滿了困惑:

為什麼一直以來,他以聖人之道要求自己,卻始終不能得悟大道,還屢遭挫折,淪落至此?

想著想著,那些遠古的先賢,彷彿跨越時空而來,與他進行交流對話。孔夫子說:“道不遠人。”

而後,孟子又告訴他:“學問之道,求其本心。”

聽到此處,王陽明瞬間開悟,原來聖人之道,就是要內觀本心,從心而行。

只要不斷向內求索,把世間的人事物當成鏡子,來映射自己的內心。

我們便可正視自己的心念,從而透過世事不斷地磨練自己。

如此,即便外界風雨不歇,我們也能無懼風雨,在逆境之中修練一顆從容之心。

1

內觀,悟透自己

何謂悟透自己?

簡單來說就是:

明白自己的優勢,也知道自己的不足。

得意時不會妄自尊大,失意時也不會妄自菲薄。

無論何時何地,何種境遇,悟透自己的人都能做到從容不迫、心安自在。

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痛苦,本質上就是因為未開悟。

在尋求開悟的這條路上,王陽明也走過無數條彎路。

他少時便樹立了遠大志向,就是成為聖賢。

為此,他終日向外求索,學習騎射、兵法、經書、詩詞…

15歲時,他還獨自跑到邊境一帶去考察,回來的時候滿面滄桑。

但這一路的磨礪,並沒有讓王陽明領悟到什麼。

於是,他又開始翻讀聖人之言,看到了朱熹說的「格物致知」。

他覺得,成聖之路可能就在其中。

便搬了一個小板凳,坐到竹子麵前,專心致志地「格竹」。

就這樣,他盯著竹子不間斷地看了七天七夜,冥思苦想,也沒看出什麼「理」。

甚至因此大病了一場,從此落下了咳疾。

但這次失敗,也讓王陽明開始反思,成為聖人這條路,真的很適合他嗎?

帶著這樣的問題,他開始向內走,尋找自己。

自省一段時間後,王陽明終於明白,現在的自己離聖人太遙遠,投入科考才是最實際的事。

於是,他不再執著虛無縹緲的成聖之道,而是開始沉下心來,一門心思的準備科考。

找準了這條道路之後,王陽明很快就得以高中,正式步入仕途。

古語雲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
許多人終其一生,都迷失在紛雜的世道裡,從未真正認清自己。

只有少數開悟的人,能於世事浮沉中,清楚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。

而要抵達後者的境界,最好的方式,就是內觀。

在人生迷茫困頓時,少盲目抱怨,多問己問心。

當你有了自知之明,便能以更成熟的目光觀世,不會再像一隻無頭蒼蠅般在世事中磕磕碰碰。

 

2

內觀,修練自己

南懷瑾先生曾說:

「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,不在廟裡,而在社會中。

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,也在生活中修行。 」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