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,不是窮,而是父母70歲以後,出現這3種情況
用“夕陽紅”來指“老年”,晚年花開,不僅是美的,而且是“最美”。
——路遲,《讀者》2022年第16期
聽過這樣一句話:
「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,真正決定你生活品質的,其實是家庭。一家人和和美美、其樂融融,比什麼都要緊。”
細細品來,確實如此。
試想,一家人整天吵吵鬧鬧,雞飛狗跳,那財富也只能增加煩惱和紛爭。
所謂家和才能萬事興,人和才能常常安寧。
年紀越大,越會發現: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,窮不佔第一位,佔第一位的是父母年老以後,出現這幾種情況。
來源:視覺中國
父母躺在病床上,兒女視而不見
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,心裡酸酸的:
一位父親臨終前,只留給親生女兒一點錢,剩下的絕大部分財產留給了一個外人。
那麼這個外人是誰呢?是女兒請來照顧他的保母。
一開始父女倆感情很好,但隨著女兒結婚,關係逐漸疏遠。
女兒從一週打一通電話,到一個月打一通電話,再到後來幾個月才打一通電話,甚至半年才來看父親一次…
後來,父親病倒了,一個人孤獨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。
老人日夜盼望女兒出現,但三個月內,女兒只來了兩次,且來去匆匆。
後來老人出院,在家休養,依舊沒有盼來女兒的陪伴,等來的只有保母。
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,父親心如死灰。
他感嘆道,幾十年不如三個月,自己的女兒還不如保母。
最終,他決定將大部分的財產留給保姆,以感謝保姆在自己生命的最後給予陪伴。
畢淑敏說:
「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,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,可以從容盡孝,可惜人們都忘了,忘了時間的殘酷,忘了人生的短暫,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。”
是啊,其實我們從出生的那天起,就已經走在遠離父母的路上了。
當「兒行千里」成為常態,為人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:以為父母永遠都在。
所以,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,在一切還來得及之前,請對自己的父母多一點關心,多幾句問候,再多幾分體諒。
來日方長的下一句往往是後會無期,睹物思人的後半句永遠是物是人非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兄弟姊妹離了心,家人爭吵不斷
前段時間,看了一部影片《姥姥的外孫》。
片中涉及的家庭情感關係也是許多華人家庭的常態,看完讓人久久不能平復。
片中的明珠姥姥,一共生有三個兒女,但令她難過的是,三個孩子一直不合。
姥姥的大兒子,生活過得還不錯,但整日忙於炒股,除了有時掏些錢外,很少關心母親。
二女兒日子過得捉襟見肘,還獨自撫養著輟學的兒子,但她每週都會回去照顧母親。
被寵壞的小兒子不務正業,沉迷賭博,還常找母親要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