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身體自律更重要的,是精神自律
作家衛藍曾描述過這樣一類人:
他們本能地睡著,本能地工作,本能地吃飯,本能地打開手機。
雖然過著從心所欲的日子,內心卻越發麻木。
衛藍說:人作為有思想的高級生靈,不應像動物那樣活著。
即使做到了行為上的自律,不從本質上改變,人還是會在不知不覺間廢掉。
要換個活法,唯有實現精神上的自律,一切才會如願以償。
01
不抱怨環境
看過讀者@莫待 的故事。
她做著一份外勤業務員的工作,不僅枯燥,壓力也無所不在。
每天一坐到工位上,她就忍不住跟同事發牢騷。
但要真說讓她換工作吧,她又害怕未知的改變。
時間久了,這種不快樂就像空氣一樣,滲透了她的生活。
很多時候,人都習慣做些不費力的事。
畢竟,輕飄飄的幾句牢騷話,遠比走出舒適圈輕鬆得多。
但正如管理專家劉船洋所說:“想要成功,就要與人性的弱點對抗。”
養好有限的精力,把抱怨變成動力,你才能擁有更多的人生可能性。
在《偉大的工作》一書中,有個故事讓我很有感觸。
傑克自從大學畢業後,就來到基金會當財務助理。
每天不只雜事一大堆,上司還十分挑剔,常常把他罵得狗血淋頭。
日子久了,他不禁滿腹牢騷,精神狀態也越發不佳。
有次,他跟同事哭訴工作任務重,上司還難伺候。
他以為同事會認同他的看法,跟他一起吐槽。
結果,對方一臉嚴肅地對他說:你只是在抱怨你的工作,根本沒有為此努力過。
這句話徹底點醒了傑克,他自此不再抱怨,而是盡力配合領導的安排。
他也抽空學習基金方面的知識,不斷提升業務能力。
很快,他就從一個遇事只會抱怨的新人,蛻變成了精通金融的操盤手。
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,難免隨口抱怨幾句。
然而,若是過度陷入抱怨挾恨的泥淖中,即使能力再強,也會輸掉一切。
一個人真正的精神自律,是改變不了環境,就去適應環境吧。
面對不盡人意的環境,少抱怨,多提升自己,將能量內收,便是對心靈最好的滋養。
02
不過度內耗
作家契訶夫曾寫過一篇小說《小公務員之死》。
一個小公務員在看戲的時候,不小心朝將軍的後背打了個噴嚏,將口水噴到了對方的頭頂。
他頓時嚇得面無血色,連連向將軍道歉。
將軍也沒在意,擺了擺手便繼續看戲。
然而,他卻認為自己冒犯了將軍,內心惴惴不安。
在三番五次道歉下,將軍終於不勝其煩,怒斥了他一聲。
結果小公務員當場嚇得一命嗚呼。
本來是不足為奇的小事,卻因為過度內耗,釀成了悲劇。
人一旦過度思慮,就是在給自己的精神施壓。
長此以往,只會讓你的生活陷入一潭死水。
作家哈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。
剛訂婚那會兒,幾乎是他人生最難熬的時刻。
那時,他剛交付了新房,每個月還要還一大筆房貸,結果又遇上了經濟危機。
接踵而至的債務壓力,逼迫得他無處遁形。
他整天都擔憂不已,一閉眼就是欠款,一睜眼又滿是無力感,以至於他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。
一段時間後,他意識到這只會讓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。
於是,哈爾開始在早上進行冥想、規劃和自我激勵。
短短兩個月,他的生活便有了好轉,收入也隨之翻了一番。
困擾他已久的債務問題,終於有了解決出口。
作家餘華曾說:
“精神內耗,說白了就是自己心裡的戲太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