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是勸不醒的:強者自醒,弱者痛醒
作家路遙說:每個人都有覺醒期,覺醒的早晚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。
細細想來,的確如此。
凡成大事者,必定在某些事情、某些時刻有所領悟。
越早覺醒、頓悟,就能越早收穫成長。
而一個人往往是不能被勸醒的,要麼自我領悟,要麼被痛醒。
這自醒和痛醒之間,便是強者和弱者的差距。
01
弱者痛醒
扁鵲三見蔡桓公,蔡桓公不用。
直到病痛顯現,蔡桓公才幡然醒悟,可惜已無藥可救,扁鵲也早已逃到了秦國。
身體之病如此,思考之病更甚。
作家陳忠實就在《藍袍先生》一書中寫道:人生許多道理,需親身經歷後才能醒悟,沒有經歷的事,別人再怎麼說,總覺得蒙著一層紙。
安徽人徐孟南,從小成績不錯,但從高中開始,他開始抵觸學習。
為此,他的家人老師沒少勸他,可他不知悔改,甚至在2008年高考時交了白卷。
在他看來,這是一件很酷的事。
放棄高考後,因為沒有文憑,徐孟南輾轉多地都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。
他做過流水線工人,做過餐廳服務員,做過裝配工,但收入都非常低,最苦的時候睡過大街。
2010年,他在家人的安排下與一位患有聽力障礙的姑娘結婚,2017年又離婚。
後來,他在訪談時說道,我在社會上這些年,髒活累活都做過,活得毫無尊嚴,甚至不如一隻狗。
也正是這段經歷,才讓他清醒,開始發奮努力,不斷地看書、學習,下定決心重回考場。
2024年,他再次參加高考。在考場前,他說“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,如果能回到過去,我一定勸慰自己好好考試,不留遺憾。”
時隔十六年,他終於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。
但這段期間,他蹉蹌了太多光陰,經歷了太多毒打。
病不疼不知,人不痛不醒。
有些人,再怎麼提醒他,他都是不以為意。
等他真的吃了苦,受了難,才會幡然醒悟。
正如北宋名相傳世奇文《六悔銘》:
官行私曲,失時悔。富不儉用,貧時悔意。
藝不少學,過時悔意。見事不學,用時悔。
醉發狂言,醒時悔。安不將息,病時悔。
遇急事難事,知道存錢重要了;
遭生活欺負,知道讀書有用了;
生一場大病,知道健康珍貴了…
所謂:心不苦,則智不開。
不能自醒的人,只能在經歷痛苦後被迫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