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過了35歲,一定要「出走」3次
認知高的人,早早就遠離了有毒的社交,對浪費時間、心力的人與事敬而遠之,只在優質圈層中進行社交。
一位留學生分享,當初在異國他鄉,經常跟老鄉來往,聯絡感情,以為能夠抱團取暖。
誰知相聚在一起,這些人不是在抱怨異國的不如意,就是在吹噓認識多少能人。
長期接觸下來,她變得焦躁不安,在一次視訊通話中,竟莫名朝愛她的人發火。
看著對方瞬間紅了的眼睛,她意識到,自己得調整狀態,遠離那些消耗型的朋友圈。
後來她專注學業,與上進的、優秀的人同行,一步步成長,畢業後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,也結識了一群人品和能力都很出眾的朋友。
有句話說得好:“一個人能走多遠,要看他跟誰同行;一個人有多優秀,要看他有誰指點;一個人有多成功,要看他與誰相伴。”
與正能量的人深交,置換潛在商機、訊息認知、人脈資源包,傳達奮發向上的訊號,互通智商、情緒智商、財商,促進自我進化。
所以,當你陷入他人的二手情緒污染區,並感到壓抑、無力,不必過多糾纏、留戀,乾脆利落地離開,及時止損。
來源:視覺中國
調成飛航模式,掌控時間
如今,各種新奇的八卦、隨時隨地可發起的閒聊、精彩的網路遊戲、簡短又有趣的影片…
這一切佔據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,引誘大腦分泌多巴胺,讓人陷入虛假的爽感幻覺,踏入「數字陷阱」不自知。
以至於某一天,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無法沉下心來、耐住性子,細細雕刻打磨自身。
讀一本有厚度的書,沒一會兒就走神發呆,心生雜念;聽一場完整的講座,十分鐘不到就拿出手機玩耍;稍微思考有深度的問題,腦殼就疼。
真正的聰明人,早把人生調整為“飛行模式”,給自己套上保護罩,隔絕繁雜無用的信息,梳理自己的心靈,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權。
我有位朋友,業餘時間基本上不碰手機,不刷娛樂視頻,不關心現在又流行怎樣的首飾、包包,不與他人打探各種小道消息。
而是練練字,畫畫手賬,跟友人約會,聊現狀、當下職業發展、未來規劃,或者是爬山看日出,騎車環湖,和陌生人在湖邊一起乾杯。
在有限的時間、無限的可能中,他合理協調規劃,及時調整方向,一步步去完成計劃事項,打卡想看的景點展覽,嘗試新的興趣愛好…
朋友心態平和安定,不急不躁地過日子,悠哉享受時光的流逝。
時間是世上最寶貴的財富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東西。
不讓注意力被各類訊息裹挾著東奔西突,排除乾擾,把精力放在值得花心思的地方,在心流裡尋回秩序感,才能過增值的人生。
關閉電腦和手機,定期抽出一些時間,不為名利,不求物質回報,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事情。
不管是尋一個靜謐的角落看閒書,還是去野外徒步、看星空、放空思緒,抑或在小區慢跑,聽大爺大媽們此起彼伏的打招呼聲,都能感到踏實,收穫滿足感。
在《讀者》上看到這樣一句話:“擴大認知半徑,明確能力半徑,減少慾望半徑。”
《讀者》雜誌封面攝影:北音
不在舒適圈轉圈打轉,踮起腳尖去做生疏的事情,厚積薄發,你終會看到與眾不同的風景,收穫意外的驚喜。
跟可靠的人並行,淨化磁場,鏈結匹配高能量場,浸潤修身,拓寬生命的長度、深度、廣度。
篩選過濾無用的訊息,守護好自己的燭光,養心養生,自會與美好不期而遇。
願你我不要被視野所及的現實所套住、套牢,勇敢地走出去,見世面,觀人間百態,明事理,做個閃閃發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