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嘉瑩:弱德,才是一個人的頂級智慧

葉嘉瑩:弱德,才是一個人的頂級智慧
value101 2025-01-10 檢舉

特别是当我们做出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决定时,质疑和抨击声,有可能直接把我们湮没。

 

来源:视觉中国

那么,面对质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?

其实不是反击,而是坚守。

坚守自己的信念,坚守自己的理想。

然后一点一点去做,有一天你会发现,你抱住的已是一棵参天大树。

湖南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刘玲琍,曾经无数人质疑她是在“炒作”,在哗众取宠;还有人说她是在做无用功。

但刘老师没有理会这些攻讦,她自编教材,自创唇舌操、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。

每天一对一教学,让学生感受气流的大小、声带的振动。

最终,她教的80多名听障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。

人在一生中面对质疑的时刻不算少数,但是,如果一一去回击这些质疑,就会耗尽我们的心力。

回击在有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。

与其回击,不如坚守。

然后一点一点地践行,在逆境中做到“有所完成”。

这便是“弱德”的第二个层次。

 

生活不易,“弱”者长存

2020年,一部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上映。

在纪录片里,我们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、满脸皱纹的老人。

但她的眼神,依旧澄澈而明亮;

说话的声音,依旧温柔而坚定。

了解叶嘉莹故事的人,都对她的状态感到惊讶:

一个一生经历了诸多波折的人,为何还能如此平静?

对此,叶嘉莹是这么说的:“人生就像一场梦,梦醒了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”

所以那些经历过的种种,又有何妨?不过是一种体验罢了。

此即“弱德”的第三重境界,它代表着一种韧劲。

原野上生命力最顽强者为小草,疾风暴雨来袭,它会东倒西歪;

但雨过天晴后,它又会立在那里。

野草本身,也有一份“弱德之美”。

且这种历经百苦又云淡风轻的状态,就是“弱德”的至高境界。

也即马未都所说的:“眼睛里写满了故事,脸上却不见风霜。”

这是一种极致的生命状态。

 

来源:视觉中国

作家余华在美国的时候,曾听过一曲《老黑奴》。

黑奴在过去的美国,是纯纯的社会底层。

他们经历着种植园主的奴役和剥削,干着最粗重的活儿,吃着最廉价的口粮。

曾经有一个黑奴,只是因为干活干得慢了,女儿的手脚就被主家给剁掉了。

主家还把从他女儿身上切下来的断肢放到黑奴面前,羞辱他。

这就是他们真实而悲惨的经历。

《老黑奴》这首歌里的主角,经历了一生的苦难。

家人全部先他而去;

身边的故人朋友,也日渐凋零。

他就这么孤零零地活着。

但耐人寻味的是,经历过这么多苦难,这位黑人兄弟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。

没有一丝怨怼,没有半句抱怨,只有满满的善意与平和。

这个状态,最终启发余华写出了著名的《活着》。

是的,那个老黑奴,大概就是福贵的原型。

而活着的内核,就是展现生命的韧劲,活出“弱德”的最高境界。

 

写在最后

王国维曾说,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。

“弱德之美”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,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。

它是一种外圆内方、一以贯之的美。

叶嘉莹先生以“弱德之美”这一概念,对中国从古至今的操守进行了界定,这不仅是诗词的范畴,还是对文化的贡献。

且对我们的生活,也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如来原是幻,何以渡苍生?

或许“弱德之美”就是叶嘉莹先生的答案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