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:養生的最高境界,是養鬆弛感

在他的觀念裡,進步是沒有上限的,努力是沒有止境的。
房子換了大的還要更大,車子買了貴的還要更貴。
所以他吊著一口氣一路狂奔,年屆不惑也絲毫不敢鬆懈,空閒時間根本無法心安理得地休息。
因為常年飲食習慣不好,他患上嚴重的胃病,因為壓力過大,他變得敏感暴躁,整個人處於崩潰邊緣。
《道德經》裡說: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知止,是知曉事物的邊界在哪裡,不逾越那個會傷及自身的邊界。
知足,是珍惜當下的生活,無論富貴或平淡,都可以怡然自樂。
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,被譽為「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」。
曾有學生到他家作客,發現他家屋子十分狹小且堆滿了書,幾乎讓人無處下腳。
學生忍不住問:您蝸居在這過得這麼艱苦,心裡沒有抱怨嗎?
梁漱溟笑著答:辛苦嗎?可是與書相伴是我最想過的生活。
飲食方面他也不鋪張浪費,幾十年來堅持食素。
在他眼裡,一間陋室,一壺清茶,勝過千萬擁有。
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,使他過得超然灑脫,一生無災無難,活到了95歲。
老子講:罪莫厚於甚欲,咎莫憯於欲得,禍莫大於不知足。
無盡的慾望,是養生的天敵。
慾念過重,會反噬自身。
學會知止知足,懂得隨遇而安,才能平和通達,延年益壽。
03
不爭,養氣
這些年來我見過能言善辯、凡事較真的人,也見過忍辱不辯,看似糊塗的人,我發現他們的精神狀況差異很大。
前者面容愁苦,總病懨懨的,後者精神充沛,總樂呵呵的。
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是何緣故。
直到有一天,看到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的收筆之言: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
頗有恍然大悟之感。
是啊,一個人若是處處想贏過別人,事事錙銖必較,就會一直處在緊張壓抑的狀態中,長此以往必然身體虛弱,精神疲憊。
看過這麼一個故事。
有個老翁,總喜歡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,遇到看不順眼的人,總忍不住對其指指點點。
有一天,他出門閒逛,碰到唱戲討人生的戲子。
老翁覺得他們吵鬧低俗,便出言謥諷。
對方也不甘示弱,聯合起來把老翁罵了個狗血淋頭。
旁邊圍觀的百姓,笑得前仰後合。
老翁氣得滿臉通紅,灰溜溜地跑回家了。
回到家之後,他越想越氣。
當天吵架的情形,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又一遍。
一連半個月,他吃不下睡不著,最後大病一場,整個人都垮掉了。
作家胡夫蘭德說: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,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,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。
與人較勁,難免氣急敗壞,最後反傷自身。
靜而不爭,心平氣順,病痛才會遠離你。
主持人倪萍的姥姥,一生幾乎沒與人起過爭執。
別人傷害她了,她不往心裡去。
別人虧待她了,她只笑著說:後退的人都是暫時吃虧。
不爭不吵不計較的姥姥,最後活到99歲高齡,度過了平和喜樂的一生。
善柔者不辯,善勝者不爭。
生活中的智者,從不陷入與他人的纏鬥,也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消耗自己,
因為他們明白,調控好情緒,修練好心性,勝過世間所有良藥奇方。
▽
《道德經》裡說:善於養生者壽,不善者夭。
養生的最高境界,無非就六個字:清靜,寡欲,不爭 。
遵循生命法則,注重修身養性,才能養出一副健康之軀,收穫福運綿長的生命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