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:人活到極致,是無情

當它從南海飛往北海時,路上遇到一隻貓頭鷹,嘴裡叼了隻腐爛的老鼠。貓頭鷹以為鵬鶵是來搶食的,就對著鵬鶵大叫一聲:嚇!現在你也要為了你那魏國的相位,來嚇唬我嗎? 」
惠施聽罷,心有不快,卻也無言以對。
不過聽莊子這麼諷刺自己,倒也看清,莊子還是那個言語犀利,不留情面之人。
功名利祿,世俗人情,本來就不入莊子的眼,他最在意的從來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後來的某一天,莊子和惠施來到濠水邊。
惠施指著水中的魚兒說:“你看,它們真是快樂呀!”
莊子立刻反駁:“你不是魚,你怎麼知道他們快樂?”
惠施哈哈一笑:“你又不是我,你怎麼知道,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?”
他以為他辯過了莊子。
誰料,莊子說:“我不是你,確實不能說了解你,但你也不是魚,那你也一定不了解魚的快樂。”
人與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,快樂與否只有自己知道。
所以,不必去迎合誰,也不必太過熱情。
想逃脫人情的束縛,就要適當地嶄露頭芒。
莊子的不近人情,是對世俗的遠離,是對人情的割捨。
3
談到莊子的“無情”,鼓盆而歌的典故最具代表性。
當年,他妻子離世,朋友前去弔唁,都傷心不已。
但莊子卻盤腿而坐,拍著瓦盆唱歌,絲毫看不出半點憂傷。
朋友問他:你們夫妻一場,不哭就算了,還唱歌,太過分了。
莊子說:你錯了,我怎麼會不悲傷,但冷靜下來想想,人的生死就像四季輪轉,再尋常不過。
人這輩子,誰能逃得過生離死別,與其愁腸百結,不如完全看開。
緣分到時,彼此珍視,緣分散了,各自安好。
這就像《莊子·大宗師》裡講的那兩條小魚。
一塊池塘乾了,兩條小魚擱淺在陸地上。為了活下去,它們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。
按常理看,此舉有情有義,令人動容。
但莊子見到後感慨道:
倒不如等湖水漲滿時,各自遊回江河湖海,從此相忘,過自己的新生活。
大千世界,你我如過江之鯽,匆匆游弋在茫茫人海。
再愛的親人,再好的朋友,走到最後,都是擦肩膀而過。
對於注定要分開的感情,苦苦糾纏,只會被執念纏繞。
選擇釋懷,選擇放手,或許看起來薄情了些,但卻避免了分別時刻的痛苦。
魚相忘於江湖,人相忘於時間。
莊子的無情,教會我們的是解脫。
▽
《莊子·德充符》中,記載了一段很著名的對話。
惠施思前想後,還是覺得莊子太無情。
就質問他:人本來是沒有情的嗎?
莊子說:是的。
惠施又發出靈魂一問:人若沒情,怎麼稱為人呢?
莊子思忖片刻,意味深長地說:
我說的無情,是人不要損害內在的本性,要順應自然。
千百年來,莊子的這些話被無數人解讀,乃至誤解。
其中,我比較認同南懷瑾老師的理解。
他說,莊子所言的無情,是一種至高至明的心境。
超脫感情困擾,不為外物牽絆,心緒寧靜如水,人生曠達逍遙,這是一種大智慧。
也願我們早日煉就這智慧,得到大自在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