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林徽因傳》:讀過的書,走過的路,遇過的事,就是你的人生格局

《林徽因傳》:讀過的書,走過的路,遇過的事,就是你的人生格局
value101 2023-08-18 檢舉

有人說,林徽因是被世人誤解最深的民國奇女子。

提起她,世人想到的要么是和徐志摩、金岳霖之間的感情糾葛,要么是和冰心之間的恩怨糾紛。

殊不知,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,她亦是中國建築領域最耀眼的存在。

2007年,作家張清平用細膩詳實的筆觸,寫下這本《林徽因傳》。

翻開此書,撥開歷史塵煙,你會看到一位志存高遠的建築大家、一位足堪民國風骨的林先生。

她曾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;

她曾和丈夫奔走在窮鄉僻壤,共同梳理起中國建築發展的脈絡。

她的一生,經歷了漫長的戰亂、困厄,遭受了無數的扭曲、嘲笑。

面對外界的流言,林徽因始終保持寵辱不驚的風範。

而我在讀了三遍《林徽因傳》後才明白,她這般豁達的心境,皆來自她讀過的書,走過的路,遇見的事。

那些歲月沉澱下的經歷,都化成了她此生最美的風景。

 

1

讀過的書,拯救你的靈魂

1904年,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,一個書香世家。

她的父親林長民是清末有名的大才子,母親何雪媛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傳統婦人。

書中講到,林徽因的父母在結婚之後,雖生兒育女,但精神層面卻相差甚遠。

林長民希望妻子能多讀書,和自己交流,但何雪媛既不喜好詩書,性格還暴躁執拗。

就這樣,林長民對妻子越來越疏遠。

在林長民娶了一房小妾之後,何雪媛從此就被遺忘在冷僻的後院,常常以淚洗面。

林徽因偶爾去前院找二娘所生的弟弟妹妹玩,回來就會被母親狠狠數落半日。

面對父母不甚和諧的關係,林徽因曾經倍感痛苦:

“我愛父親,卻恨他對母親無情;我愛母親,卻恨她不爭氣。”

在那些陰鬱的時光裡,真正救贖她的,是書籍。

當時,姑姑林澤民眼見林徽因鬱鬱寡歡,便開始教她讀書識字。

書中的一字一句,讓林徽因如遇甘霖。

她如飢似渴地閱讀,家中的爭端和童年的陰影逐漸在書海中淡去。

讀書,不僅增長了林徽因的知識,也拯救了她的內心。

她開始理解父母各自的不易,也逐漸接受自己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。

後來,每當林徽因陷入人生困境的時候,她就全然鑽進書海中,讓自己沉靜下來面對生活的考驗。

1940年,林徽因遠赴四川考察建築,舊疾發作導致臥床不起,是書本給了她戰勝病魔的勇氣;

時隔一年,弟弟林恆在空戰中壯烈殉國,林徽因悲痛欲絕,又是書本給了她坦然面對離別的心境。

那些孤獨無助的歲月裡,她研究《漢史》,讀屠格涅夫的《獵人筆記》,欣賞米開朗琪羅的創作……最終捱過低谷,迎來了柳暗花明。

有人說:

當你讀過的書越多,你的內心就會越發堅韌。

你會逐漸看淡生活的苦辣酸甜,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黯淡與榮光。

那些人生中的風雲變幻,都會在浩瀚的書海中變得云淡風輕。

那些日常的庸碌瑣碎、人情繁雜,都會在知識的世界中變得渺不足道。

漸漸地,你會從心底生出無限的力量與生機,哪怕生活再難也不足為懼。

書中未必會有顏如玉,但一定會有更好的自己。

 

2

行過的路,打開你的眼界

正所謂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

讀書,是讀有字之書,那麼行路,就是讀無字之書。

山川湖畔、密林村莊,都是大自然筆下渾厚沉重的知識。

當你走過的路越多,見過的世面越廣大,眼界與格局也就越發寬闊。

《林徽因傳》中講過一個細節。

1920年,父親林長民出訪歐洲考察民情,特意帶上了16歲的林徽因。

出發前夕,父親寫信告訴女兒:

這般諄諄教誨,不僅點撥了當時的林徽因,更貫穿了她餘生的每一個階段。

1931年,梁思成、林徽因已經結為夫妻,他們想要弄清中國古建築的流變,並撰寫成書。

於是,在那個亂世裡,他們如行者般,寂寞地穿行在山林、廟堂和村莊之中。

去往昆明路上,沒有任何交通工具,他們就在土匪橫行、野獸出沒的荒山野嶺中徒步穿行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