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,是你的槓桿思維

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,是你的槓桿思維
value101 2024-09-12 檢舉

層次越高,抽象越深,作用越大。

 

舉幾個工作槓桿率高的例子。

如果某項重複性的工作,通過開發工具,提高了自動化的程度,那這就工作槓桿率高,因為這可以顯著的減少完成某項工作需要的時間。

用心培養新員工,使其能快速的成長,幫你分擔更多的工作任務,這對你來說就是工作槓桿率高。

學習也是一件工作槓桿率極高的事  ,雖然要花不少時間,但未來給你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。

需要注意,工作槓桿率高,並不是指某一種或某幾種特定的工作,而是每一種工作,都可以提高工作槓桿率,這是一種思維方式。

 

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所做的工作,有沒有可能提高工作槓桿率,而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。

我們總是習慣用忙碌來麻痺自己。

所以你就知道了,為什麼你升職加薪的速度這麼慢了,因為你一直在做最表層的工作,從來沒有從更深的層次去解決問題。

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價值,就別用增加工作量的方式來衡量自己,而要挖的深一些,從更深層次去提供價值,挖得越深,威力就越大。

在我初入職場時,我的老領導經常問我一句話: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?

這句話總是能讓我去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,也讓我養成了先思考、再行動、再反思的習慣。

感謝我的老領導。

前段時間發了一篇文章:《賺錢的4層境界,你在哪一層》,裡面提到了賺錢的4層境界。

第一層——打工者:同一份時間,出售一次。

第二層——成長者:同一份時間,出售兩次。

 

第三層——IP者:同一份時間,出售多次。

第四層——資本者:用錢買別人的時間,創造了價值,然後再賣出去。

成長者相對打工者來說,槓桿率就更高,雖然兩者花的時間是一樣的,但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卻大不相同。

IP者是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,這天然就是高槓桿率的工作,它完美的符合了高槓桿率的2種標準:所花的時間最小化、造成的影響最大化。

而資本者,把低杠桿率的事都外包出去,比如請助理,比如請司機。而TA去做對TA來說槓桿率更高的事,比如學習,比如研究商業。

這裡需要注意,槓桿率的高低是相對的,而不是絕對的。比如寫作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槓桿率極高的工作,但對馬雲來說就不是。

所以,不管你在什麼位置,就從你現在的位置出發,去思考,去分析,怎麼能夠提高你當前工作的工作槓桿率。

對每個人來說,可以遵循這三個基本方法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槓桿率:

減少完成某項工作需要的時間;

增加一項工作帶來的影響;

 

外包低杠桿率的工作,將時間分配到高槓桿率的工作上。

這其實是符合二八原則的,你要把大量的時間,花在那20%的高槓桿率的工作上。

如果你嫌自己掙得少,那你最好檢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槓桿率。

切記,不要通過增加工作量來解決問題。

再進一步說,工作槓桿率的本質,其實是效率。

社會的進步,就是一個高效率淘汰低效率的歷史。

汽車淘汰馬車,筆記本淘汰台式機,智能機淘汰功能機……

我在判斷一個企業的時候,有一個基本的框架,總結成一句話就是:始於價值,長於效率,優於體驗,毀於科技。

為什麼會毀於科技?

 

因為科技的進步,必然帶來效率的提升,所以如果你不想被淘汰,那你就只能自己革自己的命,用新技術和新工具來武裝自己。

為什麼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?因為效率高。

為什麼知識付費這麼火?因為學習效率高。

為什麼知識付費加社群越來越火?因為學習效率更高。

追求高槓桿率,其實是在追求效率。

 

混沌中

尋找你人生的秩序

很多人都在說底層能力,底層能力到底是什麼?

所謂的底層能力,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看世界的認知框架,我們通過認知框架去建立信息的秩序,再建立自己內心的秩序。

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那種茫然無措的狀態一路走過來的,因為沒有認知框架,所以我們每天都面對著海量的正面的、負面的信息,任其衝擊我們的情緒,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置。

 

我曾在梁寧老師的《產品思維30講》裡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
19世紀70年代後期,婦產科醫生斯蒂芬·塔尼去巴黎動物園散步。

那時候相當於中國的清朝,雞鴨等都是動物園裡的觀賞動物。在動物園裡,他看到了小雞的孵化器。

斯蒂芬看到了從小雞孵化器中剛孵出的小雞,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蹦蹦跳跳,他頓時有了一個想法。

他聘用了動物園的家禽飼養員奧迪爾·馬丁,兩人合作用小雞孵化器的模式,製作出了人類的嬰兒恆溫箱。

你要知道,19 世紀末期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高得驚人。

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嬰兒恆溫箱成為了美國每家醫院的標配,讓1950年到1998年,近50年間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75%。

 

研究認為,嬰兒恆溫箱的發明對公共健康起了巨大的保護作用,超過了20世紀其他任何一項發明。

因為它是在生命之初提供了幫助,讓一個新生兒擁有了人生。

這麼偉大的發明,卻來自於一個醫生去逛動物園,看到的小雞孵化器。

他為什麼會因為小雞孵化器而聯想到人類的嬰兒恆溫箱呢?

因為他有慈悲之心,他想解決新生兒死亡率高的問題。

當你為某件事感到痛苦,當你面對痛苦時的起心動念,當你想要解決這個痛苦,也許,你會因為日常的一個小事而受到啟發。

你的思維升級了,你的工作槓桿率提高了,你的效率提升了,但這並不是你追求的終點,這些都只是為你服務的工具。

人工智能時代,機器的效率必然高於人,我不想你成為一個只追求效率的機器。

生而為人,唯愛不可缺。

 

上個月,馬化騰在朋友圈寫到:科技向善,我們新的願景和使命。

短短4個字,足夠簡潔,足夠明確。

茨威格說,對於一個人來說,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,富有創造力的壯年,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。

世界總是混沌一片,在混沌中,尋找你人生的秩序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