賺錢是分層的:這就是你又累又窮的原因

賺錢是分層的:這就是你又累又窮的原因
value101 2024-10-22 檢舉

 

諮商師理查德與投資人格雷格合著了一本很火紅的書《破圈》,一開始就問了一個很札心的話題:你為什麼那麼窮?

他們沒有正面回答,而是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社會實驗。

2000年,巴黎大學舉辦了一場「創業遊戲」。

參加遊戲的1000人,被分配同樣數額的原始資金,授予完全一樣的賺錢技能。

然而,僅僅兩週後,「二八定律」就開始顯現——20%的人,賺走了80%的錢。

那80%的失敗者,都有一個共同點:

他們厭惡社交,花大力氣到處尋找資訊,也不好意思問專業領域的朋友。

他們排斥他人,花大把時間試錯,也不願向外尋求合作。

結果,孤軍奮戰到最後,只能以失敗收尾。

理查德與格雷格這時才揭開財富的答案:人脈,就是最好的資源。

 

人脈不通,許多路就不通。

你找不到的機會,朋友可能為你爭取到;你想不通的問題,別人那裡可能有答案。

處於資源層次的人,會懂得用別人的力量撬動自己的人生。

有這樣一句說法,在北京當記者很容易發大財。因為認識的圈子廣,累積的資源多。

跟大家說兩個人。

第一個是摩拜的胡瑋煒,他給李斌天天做採訪,混了個臉熟。

然後李斌說:「你去創業吧,我來投錢」。

後來胡瑋煒做成了摩拜單車,賣了38 億美金。

還有一個是YY 的李學林,他原來在網易當總編,天天採訪雷軍。

採訪來採訪去,雷軍覺得這個人可靠,說“你做遊戲主播這個賽道吧”,並投資了幾百萬。

獨木不成林,單弦不成音。

如果朋友少,圈子結構越單一,自己所能獲得的機會也會很少。

在現今社會,人與人的連結更加廣泛,那些能把關係網織密的人,往往能擁有更多的賺錢資訊與管道。

04

 

我很認同洛克斐勒說的一句話,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,而不是對勤奮的獎賞。

口袋裡的錢,是腦袋裡認知的變現。

經歷過門戶時代的人都知道,當時網站的資訊分發方式是,人找資訊。

通俗點,你得自己去搜自己感興趣的話題。

張一鳴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做「資訊找人」的嘗試了。

當時他在酷訊工作,有一次過年回家想買火車票,買火車票非常難,他就寫了一個軟體,讓軟體自動搜索,如果有火車票出來就通知他。

半小時以後,他收到訊息,下單買到火車票了。

「不是讓人找訊息,而是讓資訊找人。」當別人還在考慮如何優化搜尋方式時,張一鳴已經有了這種顛覆性洞見。

後來的事情,大家也知道了,張一鳴利用推薦演算法很快就打造了自己的商業版圖。

 

一個人的認知邊界,就是財富的邊界。

這是一個「認知為王」的時代,人與人之間的競爭,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較量,更多的是對事情的理解力、洞察力。

有時候,我們之所以窮,往往不是口袋裡沒錢,而是腦袋裡思想貧瘠、知識不足。

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曾問馬斯克: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,到底是怎麼做到的?

馬斯克回答:給頭腦花錢,讀很多的書。

馬斯克閱讀的涉獵範圍除了科幻、哲學、宗教外,也擴展到物理、工程、能源等領域。

因為閱讀,他擁有了對商業的獨特理解和敏銳的洞察力,在四個不同領域,都創造了估值數十億的企業。

致富的路,要靠認知來打通。

努力投資自己的大腦,當你比別人看得更深,看得更遠,自然也會離財富更近。

 

企業培訓師劉豐說,人在財富面前有兩重境界:

第一個境界, 拼命賺錢,用生命能量交換財富;

第二個境界, 吸引財富,用一些方法或智慧讓財富向自己靠攏。

以前我篤信,埋頭苦幹就賺錢。

現在才知這是最低層次的賺錢方式。

高層次的人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修練技能、提升認知上,到了一定時候,錢自然會流向自己。

點個讚吧  ,與朋友們共勉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