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曼羅蘭逝世80年:他的人生智慧,濃縮在這6句話裡
4
關於幸福
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。所謂幸福,就是認清自己的限度並安於這個限度。
羅曼羅蘭成名以後,曾有人勸他從商。
對方向他保證,憑藉他的名氣,商業前景大好。
但羅曼羅蘭一口回絕:我只會寫作。
在他看來,自己完全沒有投資、管理的能力,能夠依靠寫作賺得些許報酬,就已經足夠了。
如果強行摻雜和商業運作,他就是在自尋煩惱。
正如他自己所說:
“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,所謂幸福,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。”
現實生活中,就有不少人認不清自己,喜歡做超出能力的事。
原先過著不錯的生活,卻偏要買更好的房子,讓自己背上沉重的負擔;
明明有份穩定可靠的工作,卻非要下海經商,以至於賠光了積蓄。
當人無法檢視自己的能力,去追逐不切實際的目標,就注定陷入焦慮、失望的漩渦,無法自拔。
一個人幸福的開始,就是能夠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在。
只有找對自身定位,認準方向,才能將日子過得風生水起。
5
關於苦難
累累的創傷,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東西,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前進的一步。
楊綛說過一句話:
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,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,不同程度的效益。
好比香料,搗得愈碎,磨得越細,香得愈濃烈。
人想要往前邁步,就必須歷經世事磨難的鍛鍊。
羅曼羅蘭曾在書中寫下貝多芬的經歷。
貝多芬家境貧寒,一出生就背負了全家的寄託。
從4歲開始,父親就傾盡所有,培養他學習音樂。
一直到25歲那年,他才聲名漸起,獲得貴族們的欣賞與追捧。
但命運向來無情,日子剛有起色,他就患上了嚴重耳聾症。
因為聽不到任何聲音,他跟不上歌唱演員的節奏,在演出時,直接被人當場轟下了台。
此後,他處處遭受排擠,被趕出了五光十色的名利場。
在最落魄無助的時候,他仍舊沒有放棄音樂。
遠離浮華後,他不斷從大自然中尋找緩解傷痛的力量,也汲取了不少創作靈感。
最終,他創作出了感染人心的《歡樂頌》交響曲,重新回到了音樂界巔峰。
正如《湯姆索亞歷險記》所說,世間一切磨難,都是能得到補償的。
生而為人,沒有誰甘願吃苦,我們總是想辦法躲避千難萬險。
但苦難從不會無緣無故出現,它是避無可避的修行,更是快速成長的捷徑。
當你不害怕,不逃避,熬過苦難洗禮,錘鍊出真本事,改命的契機也會隨之而來。
6
關於活著
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,一過這個年齡,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,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。
羅曼‧羅蘭在小說《約翰‧克利斯朵夫》中,寫過一位老人。
他是克利斯朵夫的房東於萊,為人善良正直。
但年少的克利斯朵夫,很厭惡他。
原因很簡單,老於萊不論做什麼,都只用年輕時的老一套。
似乎從青年開始,他就已經停止生長了。
他和克利斯朵夫聊天,也只是一再重複他過去的見解。
這跟追逐新潮,活力四射的克利斯朵夫迥然不同。
對此,羅曼羅蘭在書中感慨道: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。
到了一定的年齡,他們的認知、觀念、眼界就停止生長了。
剩下的日子,他們只會一天天重複過去的人生軌跡。
作家石康說:“一個人的死亡時間,其實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。”
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,每時每刻都在淘汰舊事物、舊思想。
千里馬再好,也比不上汽車;珠算再快,也比不上計算機。
如果你不懂得與時俱進,就只能被時代無情拋棄。
唯有及時更新自己,你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,永遠有立足之地。
▽
茨威格說:我們要像羅蘭羅蘭一樣,在瘋狂的世界中依然清醒地活著。
走進羅曼羅蘭的文字,就像聆聽一位智者講述煙塵往事。
那昂揚的言語,釋放著溫暖且智慧的光芒,拯救每一位處在水深火熱的讀者。
人這一生,誰也無法掌控莫測的命運。
上一秒還你儂我儂的愛情,下一刻就支離破碎。
原本蒸蒸日上的事業,風雲變幻間可能陷入危機。
當你陷入迷惘與苦痛,不妨看看羅曼羅蘭的這6句通透的話。
只要不抱怨,不氣餒,就算生活顛簸不定,你也能活出自在豁達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